立陶宛:这波操作有点儿迷
2021年,立陶宛,这个波罗的海边上的小国,搞了个大新闻:允许台湾当局在其首都维尔纽斯设立“代表处”。
这下好了,捅了马蜂窝,惹得对岸很不高兴。
中立关系急转直下,外交级别降为代办级,经济制裁接踵而至。
立陶宛这是唱的哪一出?
说起来,立陶宛的历史也是一部“夹缝中求生存”的血泪史。
曾经也是欧洲一霸,后来被沙俄吞并,再后来加入苏联,最后跟着苏联解体一起“独立自主”了。
独立后,立陶宛的外交政策就是“远离俄罗斯,亲近欧美”。
又是加入北约,又是加入欧盟,忙得不亦乐乎。
立陶宛为啥要这么干?
说白了,还是安全焦虑。
老觉得俄罗斯是个威胁,想找个靠山。
美国一看,机会来了,赶紧拉拢。
立陶宛也乐得抱大腿,毕竟能得到经济援助和安全保障,何乐而不为?
制裁大棒:打疼了才知道错
得罪中国,后果很严重。
中欧班列绕着立陶宛走,中国市场的大门也对立陶宛关上了。
更狠的是,只要产品里含有立陶宛的原材料或零部件,对不起,一律不准进入中国市场。
这招“连坐”打得立陶宛措手不及,许多跨国公司为了保住中国市场,纷纷停止与立陶宛合作,甚至撤资走人。
立陶宛这下傻眼了。
通货膨胀飙升,企业叫苦连天,经济损失惨重,比美国承诺的那点儿援助款多得多。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美国为啥要撺掇立陶宛?
醉翁之意不在酒。
美国真正的目标是破坏中欧合作,阻止欧洲实现战略自主。
德法等欧洲大国越来越想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走自己的路。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美国当然不乐意看到这一幕,于是就利用立陶宛这颗棋子,挑拨离间,制造矛盾。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2024年,立陶宛大选,社民党上台,新政府表示要修复与中国的关系。
新总理也承认之前的做法是错误的,要积极寻求与中国和好。
但是,之前的“烂摊子”还得收拾。
中国这边也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必须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第二,停止一切损害中国主权的行为。
立陶宛现在是骑虎难下,想回头,又拉不下脸。
毕竟之前把话说得太满了,现在认错,岂不是很没面子?
但继续对抗下去,经济又吃不消。
左右为难,进退两难。
立陶宛的故事,就像一出闹剧。
小国在大国博弈中,一不小心就成了炮灰。
有时候,站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看清形势,别被忽悠瘸了。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