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框架

0

0

收藏

分享

保密级的国产大片,好色,好色

毒舌电影 · 3 天前
今年你见过这样的国产大片吗?
三十秒,惊艳。
五分钟,沉浸。
十分钟,上头。
接下来的三小时,Sir一口气刷完六集,停不下来。
1.gif
上豆瓣一查分。
惊了,竟然没评分?
2.png
Sir就不理解了,为什么你们还没看——

寻色中国
3.png
一看介绍,中国传统色彩人文纪录片。
Sir懂你在想啥——
“真好,真高级,先告辞了。”
且慢。
4.gif
三个字,值得你多看一眼。
总导演:陈晓卿。

《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的灵魂人物。


说他高。


他是凭着“12部导演作品平均分8.9”站在中国纪录片顶峰的男人。


说他俗。


他也是把你家楼下小吃,拍成food porn的感官大师。


5.gif 6.gif 7.gif
而这部《寻色中国》,是他开垦的新天地。
讲的啥?


不急,Sir先说它能“治”啥:


工作deadline压得喘不过气?


人际关系烦得心力交瘁?


刷短视频刷到眼神空洞?


一句话:


你什么时候累,就什么时候打开它。

《寻色中国》是场没有任何文化体力负担,却能让你魂牵梦绕的正念精神SPA。
吃,拍得够多了。


这次轮到,色。



01
陈晓卿和詹姆斯·卡梅隆有什么共同点?


视觉体验,永远是他们的杀手锏。


啥叫氛围?啥叫质感?

不多。
Sir带你看《寻色中国》的五个镜头,对应中国五正色:白、青、黑、赤、黄。
它拍白。
不见白,但见白的神性。
大火之中一尊素像菩萨,那白色凝脂般的表层,又折射出另一层火光。
外为业,内为相。
岿然不动,藏一颗金刚不坏的佛心。
8.gif
它拍青。
一边对准青瓷,另一边却是冬天。
晚冬绿叶上冰雪缓缓融化,镜头一转,青瓷釉面冰片“唰”地化作水露。

青,不是“开门不开门”。


是春风拂面的生机。

9.gif
它拍黑。
俗得不能再俗的“五彩斑斓的黑”,竟拍出诗意。
一边晶莹黑潮翻涌,一边老漆匠的笔刷推出一抹抹漆光。


黑,是所有颜色的终点,


却又孕育出新生光色,蠢蠢欲动。

10.gif
拍红,这个在中国拥有无限意义的颜色,但《寻色中国》不拍那些深意。
它拍一股气。
如血液般流过玻璃管。
化作霓虹,点亮市井,孕育繁荣。
中国人的红,就是最简单的祝愿。
11.gif △ 不是特效
还有黄。
拍江南缂丝。
那件古时唯有一人可穿的金色龙袍,来自所有人生活着耕耘着的金色土地。
贵色来自人间。
连接二者的,是凑在一起研究作品的手艺工匠,她们笑容也是金色的。
12.gif
看出精髓了吧?
感官冲击。
《寻色中国》用近乎激进的镜头语言,创造着毫无门槛的生理震撼。

用手机看的话会有点暴殄天物
13.png
如果仅描述内容,《寻色中国》便是以色彩为线索,探索传统手工艺。
鉴古董看文物品文化,从《国家宝藏》到“听泉鉴宝”,正的谐的如今都不稀奇,但它们无一例外地紧紧围绕着“价值”二字:
收藏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流量价值......
说白了就是,它能够在大家心里,多久不褪色。
原来颜色不是片刻视觉的欢愉。
而是对时间的抵抗。
认准一种颜色,寻一项手艺,点缀几句讲述,然后把所有创作精力,砸在视觉上。


用画面,建一座超越视觉的通感之桥:

仅凭画面本身。
你就听得见声音——
14.gif
闻得到味道——
15.gif
摸得到触感——
16.gif
毫无意义的摆拍空镜?
当然不。
它们,可都是真实的工艺工序。
是在漏白釉、熬酥油,尤其最后这张,就是在刮锅底灰......
所谓“奇观”,不过来自一双会注视平凡的眼睛。
陶土制成的白瓷佛像。
其身上衣饰既能如薄纱般透光,又能还原布匹粗粒摩挲的质感。
17.gif 18.png
而下面这一股股幽幽绿火,来自冶炼青铜时的焰色反应。
这,是“炉火纯青”的本来面目。
19.gif
最贴近的真实细节,加最灵动的呈现,是陈自《舌尖》时代起的视觉标准。
“真”是前提,“美”是升华。
相互成就后的美学体验,便是感动。
陈晓卿这么说过。
我觉得需要通过特别细腻的工作来完成,需要特别微小但生动的变化来感动大家,事实证明做到了。

所以,探讨意义前,Sir必须功利性地向你安利它:
《寻色中国》并非“高雅到劝退”的文化课,而是一种基于美学感动的精神按摩。


它不是考验,而是解药。


累了、乏了、厌了,你都可以打开它。


视觉盛宴将令你释放多巴胺,让你暂时逃离现实,沉浸在美的治愈中。


心跳会变慢,呼吸会变轻,只有目光会变得晶莹,因为你在五彩斑斓的美中,找到了片刻安宁。


更何况。


美色背后,还有人的故事。




02


颜色,文字之外的文明。


身前是美,背后是学。


《寻色中国》从头至尾都在探讨同一个问题:种种美学,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答案五彩斑斓。


但核心,始终是人。


Sir最喜欢的一段——


盛唐时流行的一种妆容,赭面。


火到惹白居易写诗吐槽,“斜红不晕赭面状”、“髻堆面赭非华风”。


20.png
这风尚,来自当时的吐蕃,如今的西藏。


原料简单。


把提取过酥油和奶渣的牛奶,熬煮四个小时,变成美拉德色的面膏。


目的更纯粹。


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防晒是生存刚需,而赭面几乎是唯一手段。


21.png

辽阔的高原,却是女人们狭小的世界。


以至于,只能用厨余对抗自然。


但它,偏偏在不同藏族女人脸上,化成各种样式,也催生出不一样的笑容。


《寻色中国》没有妄下定论,小心翼翼地给出了温柔推测:


从前,一个牧女的世界并不大
我想是不是色彩
为他们带来了创造的乐趣
让酥油变成腮红,让牛奶化作面妆
让她成为不太一样的自己


22.png

每张笑容下,那个小小的爱美之心,是小小的自由。


它不仅让这股赭色,翻越从吐蕃到盛唐的地理,又走过从过去到现在的千年。


23.png


继承了先前“美食系”的眼睛,也没落下耳朵,《寻色中国》看得见美,也听得懂人。


其他知识类节目追求的权威性。


在这,好像最不要紧......


紫色,一个难以从自然提取的颜色。


为找它,节目来到河南郑州朱仙镇,找到了印年画张爷爷。


用老爷子自己的话说“年画我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为了熬出别家没有的紫色,老爷子“试了一千多种办法”。


人找对了。


但事没办成。


请教他紫色怎么熬的,被狠狠拒绝。


这个是秘密,保密


24.png

人家保密了。


这还怎么拍?


《寻色》硬猜。


从桑葚、葡萄皮到瓜子壳,节目组样样试样样拍,却始终未能揭开老张头的紫色之谜......


这在一瓶广告色两块五的工业社会,真的算商业机密吗?


一边严肃地藏,一边认真地猜。


何必呢?


直到后来,Sir看见挑年画的客人夸那抹紫色好看时,老张脸上藏不住笑的神情,才恍然。


原来那攥在手里的秘密,就是他紧紧攥在手里的确定感。


手艺人的幸福,打工人只有羡慕的份。


笑容背后是独属工匠的笃定。


25.png

从远古洞窟的涂鸦,到现代的霓虹闪烁,人类所捕获的动人颜色,都注定奔向文明的殿堂,却无一不源自脚踏实地的生活。


在《寻色中国》中,这样的瞬间数不胜数。


在歙县,制作顶级徽墨的老吴,总是身披黑衣黑袍。


帅气地驻守烟房,随时掌控灯芯与火势。


很酷?


其实也挺单调。


镜头一扫,就抓到他偷偷刷着抖音。


26.gif 27.png

玻璃厂的那盏炉火,不仅烧出剔透的琉璃。


还能热饭、烤红薯。


更点燃了手艺人面对镜头时,最自信的笑容。


28.png

甚至,还有糖度爆表的甜。


年画老张,聊起年画与紫色时一脸傲气。


却也会在老伴儿的搀扶下,将自己印的月历挂上灶头。


仔细看。


老伴儿的围裙,“巧了”,也是那抹紫色。


29.png

甜吗?


什么最甜?


是他们认真活着之后的心满意足啊。


对他们而言,似乎从不存在啥物质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唯手熟尔。


不过是一技之长,不过是养家糊口,不过是帮老伴儿系上围裙。


没有比生活更小的事。


可又有什么比它更大呢?


《寻色中国》呈现的工匠精神,不像以往那些令人同情或珍视的叙事。


在Sir看来,它想让你羡慕他们。


羡慕他们“只要本事在,人就饿不死”的笃定。


羡慕他们的双脚牢牢踩在土地上,无视时代潮水的上升或下沉。


羡慕他们的心无杂念,简单做人,认真做事。


对于这部《寻色中国》,也是如此。




03


Sir说了半天,上上下下就一个字,美。


无论是外在的惊艳,还是内里的深情,《寻色中国》都在为当下枯燥的生活,提供着药到病除的美。


然而。


这种美,似乎并未得到市场的认可。


或许因为失去美食的加持;或许题材“不够下沉”;或许人心浮躁......这套纪录片上线已逾一月,在豆瓣也仅仅收获千余条评价,至今未亮出评分。


尽管都在夸它好。


30.png

前不久,李诞在播客里请来了陈晓卿。


畅谈了半天美食之后,李诞羡慕他的知识,也佩服他的手艺,于是忍不住问了陈晓卿“那个”问题:你为什么不干脆做个账号呢?


陈立刻拒绝。


片刻后给出解释,听得Sir都有些汗颜。


大意是:比起知道一件事说一百个,还是更喜欢知道一百个却只说好一个。


Sir听到的,是一种逆流而上的执着。


如今的潮流是什么?


下沉。


总有人上升,总有人下沉。


但在今天,下沉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正当性:是认清现实的智慧,是商业头脑的精明,甚至是人生策略。


五星大厨下苍蝇馆子探店、影视演员扎堆出演短剧、流量明星挤进直播间、就连上市公司老总为打赢市场战也会身先士卒地冲到外卖一线......


越下沉越快乐。


这句话,已经慢慢从讽刺变成了信条。


可《寻色中国》,选择逆流而上。


在早前。


还有类似的一段话,解释了陈晓卿一直以来贯彻的镜头美学。
我是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我每天听到的建议都是不要再做这些特别细致的工作了。现在大家都是通过手机看片,听不出、看不到你做的这些细节。但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坚守着自己的底线。


它像老张头守着他的紫色秘密,像老吴驻守他的烟房。


很笨,很慢,又很美。


所有惊艳的呈现,守住不过是一份笨拙的坚持。


只为捕捉那些被时代抛下的美好,一个牧女的笑容、一片白釉的剔透、一块年画的倔强。


31.gif 32.gif 33.gif


没错。


在这个现代商业世界里,这些慢东西,慢手艺,慢时代一步的美,正在随时间消失。


《寻色中国》做的其实不多:


注视它们。


倾听它们。


并展现它们最骄傲的瞬间。


对,一瞬间。


难以被所有人看见。


不过在有心人眼中,瞬间将变为永恒。


34.gif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破坏之王阿姨
35.gif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