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短篇故事小说:邻里邻居的,如果有一天分开了,总有抹不去的思念,点赞加关注,继续阅读精彩内容!
有时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只隔着一堵墙,也可能隔着一生的遗憾。
我家的隔壁住着王阿姨。
严格来说,她已不算阿姨,年过七十,满头白发,但精神极好,每天早晨都会在楼下花坛里转几圈。她走路有点慢,每踏一步,鞋子和地面轻轻擦过,像是低声诉说着光阴。
小时候妈妈常常吩咐我:“碰见王阿姨要礼貌。”我点点头,心里却总觉得那扇门后藏着什么秘密。
有一回,放学回家,我刚进楼道,就被王阿姨叫住。
“孩子,帮我拎袋菜呗,太重了。”
“好的,阿姨。”
我伸手接过沉甸甸的塑料袋,手腕差点断了。王阿姨低着头,一步步慢慢地跟在我身后。
到了她家门口,她掏出钥匙,门“咔嗒”一声开了。屋里飘着淡淡的桂花香,那香味混着酱油和陈年旧家具的气息,一闻就知道,这里,有故事。
她让我把菜放到厨房,又递给我一颗糖。
“这糖,看起来糙,尝一口准甜。”
糖确实很甜,连心里都变得软软的。我没敢多说话,急着跑回家。不过晚上躺在床上,我第一次开始想,王阿姨也是一个人长大的吧,她年轻时是什么样子的,她会不会也害怕孤单?
***
<hr>
有些事天天见,却一辈子也看不透。
每个星期六,王阿姨都会用热水泡米饭,说是“嚼不动了”。她时常望着窗外叹气。有一天,我鼓起勇气问她:“阿姨,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啊?”
她只是笑了笑,抬手理理快要滑落的头巾:“孩子,人生哪能没有心事?不过,习惯就淡了。”
我听不大懂,却觉得其中有悲伤。
城市凌晨四点也会亮着灯,有人在熬夜,有人在失眠,有人,在梦里哭醒。
***
<hr>
冬天来得比往年早。我身上新添了厚毛衣,王阿姨家窗口多了白纸剪的窗花。有天下午,王阿姨摔了一跤,她坐在台阶上喘着粗气,脸色苍白。我赶紧跑过去扶她。
“没事吧?疼不疼?”
她眨了眨眼,嘴角抽搐了下,好像在硬撑:“小意思,年轻时候苦多了。这点不算啥。”
她的胳膊擦破点皮,还流着血。王阿姨害怕我担心,用另一只手摸了摸我的头。
“别告诉你妈,更别叫救护车。我休息一下就行。”
我没敢违背,找来暖水壶给她捂着伤口。我们一言不发,风从楼道尽头吹来,玻璃微微晃动。时间像断了线,静止在冷空气里。
半晌,王阿姨才轻声说:
“你知道吗?我年轻的时候,也有很多梦想。可后来啊,一桩事紧接着一桩事,日子就这样给磨平了棱角。”
那天以后,我看到王阿姨的步子更慢了。生活仿佛是一场无人喝彩的比赛,谁都逃不过体力耗尽的那天。
***
<hr>
有年春节,我家请王阿姨来吃饺子。屋里很热闹,妈妈剁馅时,王阿姨主动卷袖子下手,动作生疏却很认真。爸爸和她聊天,说起年轻时的事。
“王姐,你那会儿,在工厂忙得很吧?”
王阿姨挠了挠头发:
“哎呦,那时候可苦了。一天到晚机器像打雷一样轰,人啊,恨不得自己有四双手。”
她笑出深深的鱼尾纹,眯着眼睛,活像只老猫。
妈妈给王阿姨夹了一筷子韭菜馅,王阿姨大口嚼着。忽然,她停住,把手里的饺子放下。
“你们知道吗?其实我年轻时候最喜欢唱歌。可是,家里穷,到处找工作,歌慢慢就不敢唱了。”
爸爸感慨着说:“人有多少事不是这样?”
王阿姨抬眼望着天花板,眼神迷离:
“活到现在,心里还是空落落的。”
***
<hr>
人这辈子,无非就是在一次次错过和把握中,学会妥协,也学会纪念。
王阿姨有一块小木盒,镇着几封泛黄的信。她曾偷偷给我看,信上墨迹模糊,是三十年前她亲手写的;收信人是谁,我没问。纸角折痕深处藏着热烈而无声的秘密。
“孩子,你以后不怕苦吗?”
“不怕。”
她点点头,又摇摇头。
“年轻真好啊,别变老了再懂什么是真的难。”
门外有人放鞭炮。炸裂声冲开寂静。王阿姨轻声自语了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hr>
日子还是照常流淌下去。王阿姨越来越少出门。
我有时周末写作业累了,就跑到她家坐会。她讲给我听的那些烦恼,与我想象中的一点都不一样。
人与人之间的亲近,有时候不是爷孙,是朋友,是第二位家人。哪怕隔着一堵墙,也会有温情悄悄渗透进来。
“你以后要去哪读书啊?”她突然问。
“也许去更远的地方。”
王阿姨低头,笑了笑,把一块炒蛋塞进我碗里。
“出去了,要常回来看看。”
我答应她,却知道,将会有一天,我也会像她一样,在某个月色幽暗的夜里,独自坐在房间,回想起这些模糊又温暖的时光,然后用力抓住,却什么也留不下。
***
<hr>
有些关系持续一世,不需要誓言,也无关亲疏。
王阿姨后来搬走了。我再也没见过她。她留下那盒信,其中一封抽出来,背面写着一句话:
“谁不曾梦想远方,最后还不是安顿在一堵墙的这边。”
岁月静好,不过是你在那头,我在这头。是永远抹不去的人生思念。
(完)作者:向阳花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