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运用法治方式引导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助力平谷区旅游经济繁荣,5月16日上午,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召开涉旅游纠纷新闻通报会,通报涉旅游纠纷案件审理情况、旅游相关风险提示及司法建议,并发布四个涉旅游纠纷典型案例。会后举行“法旅同行·游法可依”普法指南首发仪式。全国人大代表岳巧云,北京市人大代表田崇华,平谷区文旅局、司法局、金海湖镇政府相关同志及北京广播电视台、平谷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记者参加此次新闻通报会。
平谷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扬介绍,2022年以来,平谷法院审结涉旅纠纷79件,其中合同、准合同类案件占比约65%,服务合同纠纷成为突出的法律风险点。当前涉旅纠纷呈现争议焦点相对集中、消费者维权证据意识淡薄、虚假宣传监管难度较大的主要特点。对此,平谷法院与文旅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等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多方联动服务保障机制,优化精品旅游发展环境;梳理民宿开发、经营各环节并制定指引,依托普法驿站加强警示教育,精准投放旅游发展司法服务包,从源头控制纠纷产生;完善旅游纠纷诉调对接,专设“旅游纠纷调解室”,设立巡回审判点,开通了旅游纠纷“绿色通道”,确保纠纷及时化解;延伸司法职能,依托区域诚信体系平台,应用于产业招商、工商管理、餐饮安全等重点领域;积极参与乡村多元共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说理中,在执行阶段加强失信惩处,助力形成良好的乡村文明风尚。
“因未签订书面合同、虚假宣传导致合同类纠纷,因安全保障缺失、旅游保险不到位导致安全事故纠纷,因价格不透明、住宿条件不达标导致服务质量类纠纷等是旅游行业现存的主要问题。”平谷法院金海湖法庭(环境资源法庭)副庭长何雨亭提示,要加强旅游市场的多方监管,形成旅游主管部门、消费者协会、第三方平台等多方联动的监管体系;要推动信息透明化,使历史投诉记录、服务质量等信息可查询,增强市场公正性;应鼓励和支持自律性组织建立,强化行业内自我监管,推动服务质量提升,促使“红牌”经营者自我淘汰。经营者要完善合同管理、加强服务质量、落实透明定价、建立投诉处理机制等。旅游者要增强维权意识、理性消费、采取合法维权方式等。
平谷法院金海湖法庭(环境资源法庭)法官助理王丹发布涉旅游相关典型案例4个,涉及在景区开展工作时落水、游玩“刺激”项目时受伤、景区摊位租赁乱象等多个方面。
扫码查看典型案例
通报会后,平谷法院举行“法旅同行·游法可依”普法指南首发仪式,何雨亭详细介绍了《法旅「同」行——“法导”带你游平谷》宣传海报及《「游」法可依——旅游风险避坑指南》宣传手册。海报以卡通地图形式呈现,展示了平谷区各乡镇旅游特色,同时针对涉水、高空、露营、徒步等不同类型旅游项目进行了潜在风险提示。
代表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平谷区绿农兴云果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岳巧云
在近两年旅游业快速复苏的背景下,纠纷化解与权益保障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认为本次活动非常有意义,不仅是司法单位与文旅部门、管理单位及行业从业者的协同联动,也是在旅游旺季最有力的普法宣传,为优化旅游市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了司法智慧。
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关村健源食品微生物联盟理事长、北京市工商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 田崇华
我认为此次活动主题鲜明、举措务实。法院主动梳理纠纷多发的案件类型、发布典型案例,既为游客提供了依法维权的“路线图”,也为旅游经营者划清了合法经营的“边界线”,有助于从源头减少矛盾隐患,让法治成为护航城市软实力的坚实保障。平谷区作为京郊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数百万游客,建议平谷法院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加强普法宣传,增强公众法治意识,维护旅游秩序,进一步助力旅游业发展,守护好“诗与远方”。
供稿:北京平谷法院
原标题:《在景区落水、玩娱乐项目时受伤……这份法律风险提示要收好》
阅读原文
来源:京法网事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