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档综艺里,郝蕾让学员为《纵横四海》角色写人物小传,换来的却是“雨水打在伞上”的诗意散文与“三个鸡腿”的流水账。这位资深演员的愤怒,像一把利刃划破娱乐圈的浮华表皮——当“人物小传”这种演员基本功被集体遗忘,暴露的是行业对“文盲式艺人”的纵容。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郝蕾之怒:被撕碎的职业体面
面对学员们对“人物小传”的茫然,郝蕾连发质问:“拍了这么多戏,靠什么完成角色?拿不出东西,凭什么给观众看?”这句话戳中行业痛点:当流量逻辑碾压职业素养,演员不再需要理解角色灵魂,只需凭借外貌和人设就能收割粉丝。那些在剧本上画满拼音标注的“努力”,那些靠提词器完成台词的“专业”,正在消解表演艺术的根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文盲群像:流量时代的职业失格
秦霄贤在综艺里写不出“拍戏”的“拍”字,用拼音敷衍了事;刘浩存面对“如何理解演员”的提问支支吾吾,被央视痛批“绝望的文盲”;李玟不知《满江红》作者是岳飞,赵露思作为“中法环境月大使”记错建交年份,包文婧连“23+4”都要掰手指计算……这些案例不是偶然,而是流量至上催生的畸形产物——颜值即正义,人设即真理,文化素养成为可以明码标价的“补课项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行业之痛:当“没文化”成为通行证
为什么科班出身的演员不懂人物小传?为什么顶流明星连基础历史常识都匮乏?根源在于行业对“速成”的迷信:资本忙着制造“人设爆款”,经纪公司沉迷“数据造假”,艺人陶醉于“通告狂欢”。就像郝蕾说的:“读不懂书的人怎么读懂剧本?”一个连角色前史都不愿深挖的演员,如何演绎复杂的人性?一个对历史文化毫无敬畏的艺人,如何诠释时代的厚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破局之路:演技需要文化打底
郝蕾的怒吼,其实是给行业的警示:赵丹、于是之等老艺术家留下的“体验派”传统,正在被流量泡沫吞噬。真正的演员,需要像张颂文那样研究《狂飙》剧本三个月,像周迅那样为《如懿传》查阅清史典籍——文化素养不是加分项,而是基本功。当李雪健拖着病体重读《水浒传》打磨宋江,当吴越为《我的前半生》观察真实离婚女性,他们用行动证明:角色的厚度,来自对生活的理解;演技的张力,源自对人性的洞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语:流量退潮后,谁在裸泳?
郝蕾事件终会被新的热搜取代,但娱乐圈的“文盲危机”从未消散。当滤镜褪去、人设崩塌,观众终将发现:那些连台词都念不利索的“演员”,那些对角色毫无敬畏的“明星”,不过是资本制造的工业产品。正如郝蕾坚持的:“演员必须和角色谈恋爱”——而这场恋爱,需要文化素养作为媒人。在这个速食时代,或许我们该重拾那句老话:先做人,再演戏;先读书,再登台。毕竟,观众可以为流量买单,但永远会为真正的演员起立鼓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