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南北朝鲜不再是曾经血脉相连、文化相通的“同胞”,而是陷入了长达七十年的分裂与对立。
这段历史,让无数家庭破碎,让一个民族的命运被无情地撕裂。这个曾经渴望统一的民族,如今似乎无路可走。这个历史的悲剧,也为台海问题投下了阴影。
分裂从炮火中开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半岛被日本的殖民统治彻底结束。
根据1945年8月的《波茨坦公告》,朝鲜半岛被美苏两国划分为两个占领区。
38度线成为分界线,苏联占领半岛北部(即今天的朝鲜),美国占领南部(即今天的韩国)。
本来,计划是举行全朝鲜的统一选举,但由于冷战的紧张局势以及美苏意识形态的对立,这一计划最终失败,半岛南北两方逐渐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政治体制:南部建立了亲美的资本主义政府(大韩民国),北部建立了亲苏的社会主义政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50年6月25日,战争的炮火毫无征兆地爆发,硝烟散尽后,一条军事分界线——“三八线”及其后演变而来的非军事区(DMZ),成为了分裂的永久象征。
统一梦的不同算盘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持续数十年的冷战宣告结束,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阵营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大败退”。
1998年,刚刚上任的韩国总统金大中,带着一种在当时看来颇为自信的态度,正式提出了旨在改善南北关系的“阳光政策”。
这项政策的核心理念,是希望通过主动向朝鲜伸出橄榄枝,增加双方的接触、交流与合作,逐步建立互信,最终实现和平统一。
金大中政府甚至具体地规划了参照东西德统一模式的“三个阶段”方案,其最终目标被一些分析解读为由经济实力占优的韩国“吸收合并”朝鲜。
朝鲜方面可能将其视为一种潜在的威胁,一种意图颠覆其政权的“和平演变”策略。
自“阳光政策”推行之后,尽管有过短暂的缓和与合作(如金刚山旅游项目的开放、开城工业园区的建立以及离散家属的短暂团聚),但朝韩双方在统一的根本路径、模式以及最终国家形态等核心问题上的分歧,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因为立场的不同和互信的缺乏而变得越来越大。
几乎在同一时期,朝鲜内部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大规模饥荒,即后来被其官方称为“苦难行军”的艰难岁月。
这使得韩国方面的一些政治精英和观察家开始滋生一种预期,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希望”——他们寄望于朝鲜可能因为内部无法克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而自行崩溃,从而使得半岛的统一能够以一种“不期而至”的方式,兵不血刃地实现。
“统一缸”与核阴云
进入21世纪,尤其是李明博政府时期(2008-2013),韩国对朝政策相较于“阳光政策”时期明显趋于强硬。对于“朝鲜崩溃”的可能性,韩国政府似乎并未放弃考量,韩国统一部专门设立了一个形象地称为“统一缸”(Unification Jar/Pot)的基金项目。
这个基金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未雨绸缪,预先筹集资金,以便在假设中的朝鲜政权崩溃成为现实后,能够迅速启动对北方的援助计划,提供人道主义支持,帮助稳定局势,并为后续的统一整合过程提供财政保障。
为了显示对此计划的重视,时任总统李明博还亲自将自己的部分工资捐入了“统一缸”,朝鲜并没有如某些人预期的那样崩溃。
面对着与韩国之间日益扩大的经济实力鸿沟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悬殊差距,朝鲜在统一问题上的立场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调整。
官方宣传中重新开始强调“武力统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将发展核武器和弹道导弹等战略性威慑力量,摆在了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位置。
朝鲜将拥有“核武”视为维护国家主权、保障政权生存、并在未来任何关于半岛地位的谈判中获得平等发言权的关键筹码。
同胞还是敌人?
2023年12月30日,朝鲜劳动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扩大会议上,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发表了重要的政策讲话。
在包括国际媒体在内的众多镜头前,金正恩做出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且震惊世界的宣告。
据报道,他明确指示要重新界定与韩国的关系,将韩国定义为“最敌对国家”,而非“同族”或“同胞”。
金正恩几年前还在板门店跨过军事分界线,与时任韩国总统文在寅上演历史性的握手,签署了旨在缓和紧张局势、推动和平进程的《板门店宣言》和《九月平壤共同宣言》。
然而此刻,他展现出的却是截然不同的强硬姿态。据媒体转述,他可能在讲话中使用了诸如“大韩民国是我们的头号敌人和永远不变的主敌”之类的措辞,并表示“永远不应将他们视为和解与统一的对象”。
他甚至可能在现场通过某种方式强调了对韩国的军事威胁。
报道中提到,他身后的电子沙盘可能模拟了使用新型战术核弹头打击韩国首都首尔及其周边地区的场景。
这种模拟打击所依赖的先进核技术,其基础正是朝鲜近年来大力推进的核武器计划,特别是其在2017年宣称成功试爆的氢弹。
年轻人的选择与海峡对岸的镜鉴
当政治层面的风云变幻不断冲击着朝鲜半岛的统一前景时,社会层面的变化,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态度,同样值得关注。
根据韩国官方背景的智库“韩国统一研究院”(KINU)在2018年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了一个颇为引人深思的现象:在20多岁的韩国年轻人中,明确表示反对朝韩统一的比例,竟然高达71.2%。
为什么年轻一代对曾经被视为民族夙愿的统一大业如此“不感冒”甚至反对呢?原因复杂多样。首先是历史记忆的隔阂。
这一代韩国年轻人,以及他们的父辈,大多是在朝鲜半岛分裂成为既定事实之后出生和成长的。他们没有经历过半岛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所谓“统一”。
对于他们来说,朝鲜是一个自出生起就存在的“他者”,一个遥远、神秘甚至带有负面印象的国家。其次是情感联系的淡薄。
由于长期的分裂和隔绝,绝大多数韩国年轻人既没有亲戚在北方,也从未有机会去朝鲜旅行或交流,缺乏对北方同胞的直接了解和情感纽带,“民族共同体”的意识相对淡漠。
此外,现实层面的考量也至关重要。
许多年轻人担心,统一将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援助北方、重建基础设施),可能拖累韩国自身的发展,导致生活水平下降;同时,他们也忧虑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在融合过程中可能引发剧烈的社会矛盾和文化冲突。
将目光从朝鲜半岛移开,这个持续了七十多年的分裂故事,对于同样面临着“两岸分离之苦”的中国来说,或许能提供一些发人深省的镜鉴。
其中,有两个警示尤为突出。第一个警示关乎实力基础。
纵观朝韩关系演变,一个不争的事实似乎是,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双方在统一问题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谁的综合实力更强,谁的社会更具吸引力,谁就更有可能在未来的统一进程中掌握主导权。
尽管当前,中国大陆在经济总量、科技发展、军事现代化等方面对台湾已经形成了显著的体量优势,但影响台海局势的并不仅仅是两岸自身的力量对比,还有一个强大的外部因素在干扰中国内政——美国。
七十多年来,基于其全球战略和地缘政治的考量,美国一直在台湾问题上扮演着复杂而关键的角色,其对台政策和军事存在被视为影响中国统一进程的最大外部障碍之一。
因此,第一个警示:只有当中国的综合实力强大到足以有效应对和平衡外部干预时,解决台海问题的空间和主动权才会更大。
第二个警示则与时间有关。朝鲜半岛的例子似乎表明,分离的时间越长,弥合裂痕、重建认同就可能越困难。
近年来,观察人士注意到,在中国台湾,特别是年轻一代中,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感有所下降,对大陆的文化和政治疏离感增强,所谓的“本土意识”或“台湾主体性”不断强化。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如今大陆的年轻一代对于台湾,又会抱持着怎样的情感和认知呢?我们是否也会因为缺乏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直接的情感连接,而像今天韩国的许多年轻人看待朝鲜一样,对“同胞情谊”的感受越来越淡薄,对统一问题越来越不敏感,甚至觉得事不关己?
当然不会,两岸统一乃是大势所趋,我们年轻一代也在期盼着台湾早日统一,大团圆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局。
朝韩如今似乎正滑向“永久分裂”的边缘,这种局面令人扼腕。
参考资料:黄博,安洪若,周浩.韩国对当代朝鲜情报工作机制的认知研究[J].情报杂志,2024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