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的稀土管制措施对美国造成了巨大的麻烦,美国高科技产业因稀土供应中断陷入系统性危机。美国约80%的稀土依赖中国供应,2024年锑价暴涨230%、镓价翻倍,导致美国芯片制造成本上升25%,新能源汽车电池成本增加18%。
而最近,美国突然想起来了,自己好像有一个手段可以对付中国,那就是对中国进行铜管制。有一说一这招不算蠢,因为随着我国新能源革命的不断推进,铜的需求量如同火山爆发一样激增。2022年精炼铜产量就占据全球总量的56%。新能源汽车、光伏电站等领域的蓬勃发展,更是让铜的需求持续攀升。但令人无奈的是,中国铜矿静态保障年限不足20年,探明储量仅占全球3.4%,对外依存度长期在70%以上。
而美国人看准的就是这一条。
不过,美国显然低估了中国的预测能力,我国早就预料到了今天,所以已经提前对铜矿进行布局。
面对这种问题,要做的无非就是开源节流,首先我国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铜矿节流。
中国科研团队通过稀土铝合金导体技术,研发出导电率接近铜的铝合金电缆,不仅成本大幅降低,性能也显著提升。在空调领域,铝代铜管技术让成本削减20%~25%,彻底突破铝材耐腐蚀瓶颈。此外,钠离子电池的横空出世,重构了能源存储格局,直接减少电力传输领域30%的铜消耗。而碳纤维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石墨烯铜基触头材料等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更是让铜用量大幅减少。
节流搞定了,接下来就是开源。我国构建了“三位一体”铜矿保障体系。
在国内,西藏多龙矿区的发现,让中国铜矿储量大幅提升,通过高寒地区开采技术的突破,西藏铜产量大幅增长。
在海外,紫金矿业等中资企业在非洲积极布局,控制了大量铜权益资源量。
与此同时,中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成多个“城市矿山”示范基地,再生铜产量持续攀升,回收率显著提高。反观美国,除了一味地囤积铜资源,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毫无建树,这样的对抗根本毫无用处。
除了开源节流,我国还在战略上夺取铜矿的定价权。我国主导制定的《铜铝复合导体国际标准》,更是让全球83%的铜铝复合电缆生产线采用中国技术规范。在期货市场,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推出铜期权产品,削弱了伦敦金属交易所的定价霸权,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全球铜产业的话语权。
美国的囤铜策略,不仅没有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反而遭遇三重反噬。技术的进步让铝代铜技术不断发展,全球铜需求持续减少。而中国在海外布局的铜矿权益产能,已经远超美国全年进口量。此外,中国再生铜产业的闭环发展,也让铜资源的供应更加稳定。美国的囤铜行为,就像是一场自导自演的闹剧,不仅没有伤害到中国,反而让自己陷入了资源错配的危机之中。
事实证明,资源博弈的本质是技术革命和战略争夺的结合,而非简单的储量竞赛。当美国还在仓库里囤积铜锭时,中国已经在西藏的矿山运用智能技术,在非洲建设绿色冶炼厂,并在实验室研发新一代导体材料。这场铜资源博弈的终局,注定是技术标准制定者对资源囤积者的降维打击。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