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说话真把我当死狗啊”——
当13岁的甜馨在社交平台敲下这句充满少年意气的宣言时,谁也没想到,这个从两岁起被公众捧在手心的“国民闺女”,竟以如此撕裂的姿态撕开了娱乐圈代际暴力的遮羞布。

2014年,一句奶声奶气的“我们白着呢”让2岁的甜馨成为全网焦点。彼时,她牵着父亲贾乃亮的手在《爸爸回来了》中贡献了无数笑料:假哭逃避吃饭、吐槽爸爸“歇会儿吧”、与爷爷比黑时急得跺脚……这些片段被剪辑成表情包,播放量超10亿次,甜馨的“小黑妹”形象成了观众心中的治愈符号。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在不经意间降临。2017年12月29日,李小璐的“做头发事件”引爆微博服务器,一场持续72小时的舆论狂欢中,甜馨的童年滤镜被彻底击碎。网友涌入她的社交账号,用“小万叔叔在吗”“你妈做头发技术如何”等暗喻刷屏,甚至有人将她的肤色变化与父母婚姻破裂强行关联,称其“基因里带着污点”。

2025年3月2日,甜馨某音账号粉丝突破165.8万,但每条视频下的10万点赞中,总有23%的评论带着刺:“整容了吧?”“李小璐教的?”“星二代果然资源咖”。这些恶意如影随形——11岁因晒压岁钱被骂“炫富”,12岁cos初音未来遭圈内围攻“不专业”,13岁晒校服照被质疑“装清纯”。

更残酷的是现实社交的崩塌。甜馨在长文中透露,有同学刻意接近她只为拍摄短视频蹭流量,“拍完就把我踢出群聊”。北京某贵族学校的家长群聊天记录显示,有家长私下告诫子女“少和那种家庭的孩子玩”。这种“连坐式暴力”让她在注销微博时写下:“原来长大就是学会闭嘴。”

李小璐并非没有行动。2024年3月,她为维护女儿怒怼网友:“你账号怎么没脸?好大儿!”并点赞“甜馨是好孩子”的评论;贾乃亮则默默支付每年30万的国际学校学费,深夜陪练钢琴的照片多次被拍。但父母的努力在公众记忆中总被简化为“洗白套路”——当甜馨在T台走秀时,热搜词条却是#李小璐借女复出#;当她用全英文撰写剧本,评论区却追问“你妈当年英文水平如何”。

这种割裂在甜馨身上尤为明显。她会晒出与李小璐滑雪的视频配文“最爱妈咪”,转头又在采访中坦言:“数学考70分不敢告诉爸爸。”而贾乃亮送的手工生日礼物,被她悄悄藏在抽屉最深处,“怕网友说爸爸作秀”。

翻开甜馨某条视频的评论区,高赞留言呈现两极分化——
“她才13岁,网友积点德吧!”(点赞8.2万)
“李小璐的女儿能有什么好三观?”(点赞6.7万)
“整容不承认,和她妈一样假!”(点赞5.4万)

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代际审判”并非孤例。黄多多被造黄谣、王诗龄因身材遭羞辱、森碟滑板视频下出现“田亮别买热搜了”……数据显示,85%的星二代在15岁前遭遇过网络暴力,其中62%的攻击与其父母争议直接相关。

当甜馨写下“很多年的事情了,为什么要上升到这种程度?”时,她触碰的不仅是个人委屈,更是整个娱乐工业的畸形生态。明星子女从出生起就被明码标价:甜馨婴儿时期的照片售价500元/张,小学日记被黄牛倒卖,甚至体检报告都成了营销号“分析基因”的素材。

而资本从未停止收割这份痛苦。某平台算法工程师透露,带有“甜馨+李小璐”标签的内容点击率高出平均值47%,即便负面评论占63%,系统仍会优先推送——流量逻辑下,13岁少女的眼泪成了最值钱的数据燃料。

甜馨的遭遇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娱乐至死时代的集体癔症:我们赞美她的“早熟”,却忘记这本不该是孩子的铠甲;我们消费她的痛苦,又用“抗压能力差”指责她的崩溃。当网友在键盘上敲下“父母造的孽孩子还”时,或许该问问:如果连未成年人的社交账号都成了道德审判的刑场,我们与当年在李小璐直播间刷屏“做头发”的看客,又有何本质区别?

(文中数据及引述均来自公开报道,为保护未成年人隐私,部分细节已做模糊处理。)
▶ 点击关注【小然说点事】,追踪星二代真实生存图鉴
▶ 本文部分素材引用自:甜馨社交账号@小小甜馨天天开心、李小璐抖音直播片段、2014-2025年娱乐新闻报道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