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娱乐圈聪明人很多,但孙俪绝对是个“另类”!
别人忙着上热搜、混圈子、炒话题,她却总在最火的时候“消失”。
不社交、不炒作,连《甄嬛传》这样的爆款红利都懒得吃,成了“不合群”的代表。
而最近的一条动态,更是印证了张艺谋曾经评价她的话,原来她才是最清醒的人.....
善意有尺,人性无度
就在最近,孙俪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救助独眼流浪猫的经历,还呼吁大家“领养代替购买”。
而她的这条动态,也让人想起了他家的另一只猫“团绒”。
团绒当时是《甄嬛传》的一只御猫,但剧组拍完后,就没人要了,于是孙俪就把团绒带回了家。
然而,了解她的都知道,她家可不仅仅只有这一只猫,而且她家中的宠物大多是领养或捡拾而来。
这些行为日常化,甚至有些琐碎,却恰恰证明了其善意的纯粹与非表演性。
这是一种“只做事,不作秀”的清醒,她清楚地知道,慈善的本质是行动,而非姿态。
但当这种清醒的善意遭遇失控的人性时,一场风暴便无可避免。
一场失控的资助风波
这事得从2002年说起,那时候孙俪刚出道没多久,有天看个电视节目,里头讲重庆农村有个叫向海清的学生穷得揭不开锅,饭都吃不上,更别说上学了,孙俪心一软,当场决定资助这孩子。
最开始那几年,这事确实挺暖心的,孙俪她妈(街坊都喊邓阿姨)专门负责联系,每个月雷打不动给向海清打500块生活费,隔三差五还寄衣服、文具啥的,连信都是手写的,跟自家亲戚似的走得近。
谁知道后来出了岔子,向海清考上了上海的大学,孙俪母女还特意跑到车站接他,帮他办入学手续,学费全包了,连新手机都给他买了台。
这时候向海清才知道,原来一直资助自己的不是普通好心人,是大明星孙俪,这消息一下就让这份单纯的资助,变了味。
上大学后,向海清花钱跟撒开了似的,当上班长又进学生会,天天忙着社交,第一个月电话费就花了90多块。
谈起恋爱来也大手大脚,以前觉得“有人帮是福气”,现在倒觉得“明星有钱,资助我天经地义”。
可孙俪的资助是有规矩的,钱得花在刀刃上,保证基本吃喝上学就行。
可向海清越要越多,一个月张口就是1000多,后来拿了6000块奖学金,非但没好好存着,反而拿资助的钱买这买那充面子,这就踩到孙俪家的底线了。
2006年11月,俩人彻底闹掰,向海清突然在网上发长帖,把自己包装成“被欺负的苦孩子”,说孙俪妈妈嫌他烦,还骂“我养的狗都比你听话”。
这帖子一出来,全网都热闹了,孙俪一下子被骂得狗血淋头,差点影响事业。
可真相却是如此讽刺,向海清说自己打疫苗花了175块,兼职赚的300块大部分寄回家给生病的妈,听着挺惨。
可孙俪手里攥着他乱花奖学金、隔三差五要钱的证据,这些辩解根本站不住脚。
最后这事闹得两败俱伤:孙俪一开始被全网骂,差点砸了饭碗;向海清呢,真面目被扒光后成了过街老鼠,休学一年,毕业了连上海都待不下去,灰溜溜回了老家。
说到底,这哪是简单的"好人被恩将仇报,分明是孙俪"有原则做好事"碰上了人性最复杂的那一面,你掏心掏肺帮人,对方却觉得你的好是该的,甚至贪得无厌。
这事狠狠地给孙俪上了一课,后来她再做慈善,可谨慎多了。
圈子之外,角色之内
这种清晰的边界感,不仅体现在她的慈善事业中,更贯穿了她的整个职业生涯。
孙俪将同样的“清醒法则”应用于演艺工作,通过主动与行业的“潜规则”保持距离,为打磨专业能力构建了一个坚固的“保护罩”。
这或许正是导演张艺谋口中那种“活明白”的大智慧。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她对待《甄嬛传》的态度。
这部剧将她推向了事业的顶峰,但在此后的14年里,她从未主动提及或消费“甄嬛”这个角色来为自己获取红利。
当年的剧组演员们时常在综艺节目中重聚,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回忆杀,可孙俪却总是缺席。
她曾勉强参加过一次剧组的线下重聚活动,但表现得相当疏离,短暂露面后便匆匆离场。
她的行为背后,是她作为演员的职业原则:演员应该向前看,心思要永远放在下一个角色上。
她清醒地为自己的角色划下边界,不被过往的荣光所困,这种主动的疏离,让她得以在艺术创作上保持纯粹。
不混圈子,只钻演技
孙俪的“不合群”是出了名的,她拒绝无意义的社交,将自己的圈子严格划分为“工作”与“生活”。
工作在北京,生活在上海,两地之间泾渭分明,可她不混圈子,不炒作,更不会为了资源去刻意攒人脉。
这种性格,在讲究人情世故的娱乐圈里,无疑是另类的。
张艺谋曾预言,她这种“为戏较真、不喜社交”的性格,将来一定会“挨骂”,谁能想到这个预言精准地道出了她的处境。
她的成功,并非源于八面玲珑,而是纯粹来自于专业本身。
与她相似的,还有演员赵丽颖,也曾因不善交际被嘲讽“不合群”,但最终凭借过硬的作品站稳了脚跟。
她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证明,实力才是最硬的通行证。
张艺谋称赞孙俪在电影《影》中的一个镜头“一气呵成”、“很完美”,这份完美的背后,是她“刻苦努力”、“有备而来”的职业态度。
她的清醒,还体现在对个人精力的精准管理上。
她总是在事业最火的时候选择“消失”或“踩刹车”,回家陪伴孩子。
她清楚地知道,演员的根本是作品,而生活的根本是家庭。
她拒绝被流量和舆论裹挟,将宝贵的精力投入到自己认为最核心、最可控的事务上。
结语
回过头再看,孙俪的“清醒法则”其实是一套内在高度统一的生存哲学。
无论是在慈善中坚持“善款善用”的原则,还是在事业中保持与圈子的疏离以“专注作品”,其本质都是为了守护自己内心最重要的核心价值。
但这套法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在处理复杂的人性问题时,它的刚硬甚至显得有些冷酷,为她带来了巨大的争议和误解。
但在喧嚣浮躁、人情复杂的娱乐圈,它又成为最坚固的铠甲,让她免受侵扰,得以专注于创作,最终实现了职业的长青。
或许,张艺谋说她“聪明”,并非指她懂得世故的精明,而是一种知道“什么不必做”的清醒。
在一个极力推崇“合群”的行业里,孙俪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证明了,一个人真正的立身之本,永远是无可替代的实力与一颗清醒的头脑。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