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并没有关注过周杰伦,直到看了《不能说的秘密》,忽然深受片中音乐触动,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聆听他所有的作品,彻底被那无与伦比的音乐才华所折服。即便完全不懂乐理,也主动搜寻各种专业乐评与分析,试图理解他音乐背后的精妙,并开始对他独特的内心世界产生浓厚兴趣,甚至主动查阅关于他成长经历与人生背景的种种讯息,多少也算是“杰迷”。
《不能说的秘密》海报
在历史长河中,科技和生产力决定了媒介的形式和兴衰。封建社会仅在上层社会流行歌舞、词赋和书籍;工业时代铅印发达,书籍、报纸的流行;电视的普及又使金庸的武侠电视剧赶上时代潮流;上世纪初,正值唱片业积蓄了足够力量的后黄金时代,他无疑是赶上相应好时代的幸运儿;而直到如今的手机和网络时代,纸媒几乎逝去,电视影响式微,媒体力量多元化。但这种幸运,如果没有他天才的一面,也完全不起作用。
金庸《神雕侠侣》剧照(古天乐版)
说起来,他的身世既特别也平常,差不多以20岁为界,他的人生被分为和普通人比较接近的体验和螺旋式上升远离大众的魔幻体验。20岁之前,他最值得提到的三件大事,一是幼年即开始持续学琴,并给讲授钢琴课的老师留下一些不算特别惊艳的印象;二是父母离婚,给他留下难以磨灭、影响一生的心理创伤;三是没能考上大学,让他青年后期缺乏自信和有些自闭。
周杰伦以母亲名字出版的专辑封面
他曾表示,除了音乐之外,自己就是个普通人。他的音乐才华得到普遍认可,但能感知他才华的人又难以向不懂音乐的人去传达这种才华的特别之处,笔者通过整理,大致总结出以下几个能够说明他别具才华的地方:
1.能够创作出抓耳的旋律。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相同之处远大于不同之处,这就决定一种被普遍认为是悦耳的旋律会有广泛的受众和持久的生命力。他的歌曲是经过残酷的市场筛选和听众的挑剔口味留存下极具战斗力的文化力量。
2.这种旋律往往结构并不复杂,堪称简单。有专业音乐人士分析,比如《爷爷泡的茶》等的旋律事实上非常简单,但这简单中却大有乾坤,如何在关键的细节上选择正确的音符,让旋律一下兼具情感表达和音乐流畅悦耳的功能,要靠天分。
3.旋律极其流畅,这个不多说,比如《东风破》等等。
4.非常擅长乐器搭配。比如有人指出,一首曲子里出现的数十种乐器,光是熟悉就需要数十年,而他仅仅有十余年接受基础钢琴及大提琴教育的经历,就算有着宽松的可以听到其他音乐的良好环境,又如何快速习得这些技艺。当然有人会说大量编曲外包,但他一是要把握总体风格,二有足够多的自编歌曲来说明自己的实力。因此他的编曲、和声等堪称奢华。
5.极其精通乐理,并善于创新。大调、小调、离调信手拈来,出其不意的转换,节拍运用纯熟出人意料。
6.非常擅长风格的跨界与改良。运用的音乐元素非常多,但也许大师的眼里也不存在那么多有隔阂的音乐种类,它们都为表达这个世界和人类的情感服务。
周杰伦《土耳其冰激凌》糅合不同音乐风格
关于他独创的地方,总结起来有几点。
1.为R&B歌词加入旋律,使之更流畅,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双截棍》。他曾言不这样容易变成“鼠来宝”,至于效果看国内各种说唱综艺很容易看到。由于歌曲本身就有旋律,说唱歌曲再加入旋律确实更难。
2.唱音的创新。他曾说是把人声“当作一种乐器”,既然是一种乐器,就不能喧宾夺主,于是我们就听到的和背景音乐搭配和谐,与其他浑厚响亮清晰声音截然不同的轻妙和来回转换。
3.为使说唱更为流畅悦耳,所唱汉字也经过看似漫不经心却暗藏玄机的“改造”,如变化声调,跳字,拆解句子结构将上一行句子的字直接停顿连接到下一行等,众多功能使他的歌曲不需要考虑歌词押韵,因为他会想办法唱的和谐悦耳。
4.将中西方音乐融在一起又不违和,比如《娘子》,这种说法据说来自李宗盛,有多文阐述,此不赘述。
说完了他天才的地方,还有一个重点,就是为什么能成为天才,提到这个问题的人很少,因为他积累音乐才华的前二十年实在过于平淡,有过这种经历的人一抓一大把,可以说毫无特别之处。这种平平无奇得到多方面的认证,比如他有绝对音感,这虽然算是项特殊的才能,但也不是特别罕见或者和音乐天才联系的特别紧密;她的妈妈也仅仅回忆说他小时候看电视很喜欢音乐,节拍特别准,于是四岁学琴,每天两小时,这样的人也一抓一大把,甚至两小时时间实在是很少;钢琴老师说他琴弹得好,但离创新和特别惊艳之间似乎还差相当大的距离;他因为音乐好被淡江中学录取,但台北大学却没有敞开大门,说明他在别人看来还没到天才的地步。而他自己提及的音乐“加餐”,也仅仅是在苦闷时听过黑人音乐,恋爱时创作过歌曲。
至于挖掘他的吴宗宪,仅仅是觉得他曲谱写得漂亮、人努力;杨峻荣,作为专业的音乐人,不过发现一些他的特别之处;但真正发现他是个天才的,是他持续不断发片中,在十数年间广大听众挑剔的耳朵和竞争激烈的音乐市场。
这样一来,问题就更难被回答了,他到底如何年纪轻轻就在一个需要经过常年专业学习的领域成为天才的?这里也涉及到他的一个短板,就是由于周的学业仅持续到高中,欠缺理论方面的学习,导致他可以依靠天分直接输出成果,却很难向别人通过高度理论和概括的方式解释和传授他的音乐秘籍。
回归正题,这里笔者想到一个比喻,就是作家和翻译家。作家能写出美妙和流芳百世的作品,需要理解和转化能力、语言技巧积累以及一定的生活经验,进而创造出伟大的作品。翻译家则要去学习一种语言,再把这种语言较为精准的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最高要求不过是信、达、雅。一般来说,这是两种方式。
那么,我们把这个例子衍生一下,创作流行歌曲,简单来说有两个步骤,首先要敏感的捕捉真实世界中的意象,其次是要把这种意象使用音乐的手段表达出来。这里,音乐不过是一种技巧,不过是个桥梁,最重要的其实是感知和表达,而感知和表达靠的就是有着艺术天分的大脑,有了这个大脑,表达出来的形式并不重要,可以是小说,也可以是绘画、音乐。只不过他受过专业音乐训练,表达出的就是音乐。
这个大脑必然是十分敏感的,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父母离异会对他造成这样大的伤害,《半岛铁盒》代表他内心世界的镜像里有那么多分裂、怪诞、纠结的存在。拥有这样敏感的心也是非常危险的——它能吸引光明的同时也能聚集黑暗,之所以能够造就正业,或许和虽然离异却十分爱他的父母、周围暖心的朋友、能够通过音乐抒发情绪、数段恋爱经历有关,换言之,这些方面——社会支持系统会帮助他纾解由于敏感天分带来的额外巨大的情绪压力。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就像有些天才能从大自然获取数学公式,他也能捕捉世界中声音的特质,以及动听和极能表达情绪的部分,再把捕捉到的这些东西通过音乐表达方式表达出来,那么这个过程其实像翻译,只不过不是从语言到语言,而是两种质地不同的东西。刘慈欣有本科幻小说叫《球状闪电》,这种闪电本来就存在自然界,只是平时我们看不见,当采用一定手段看到它时,捕捉就很容易。接下来,翻译其实也只是第一步,当翻译足够熟练时,就可以创作,将众多转化的意向搭配创作出为一般人所能接受和理解的音乐作品。可能这样说也比较抽象,但或许这样能些许解释天才的机构,正如同“浑然天成”“大巧不工”。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