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框架

0

0

收藏

分享

幼年丧父,姐姐哺育成长,成名不忘本,于和伟回馈兄长情深

大刚说剧 · 2025-3-3 12:53:06
一、苦难童年:被命运扼住咽喉的孩子
1971年,于和伟出生在辽宁抚顺一个清贫的工人家庭。他是家中第九个孩子,母亲45岁高龄产子,父亲在他3岁时因意外离世,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戛然而止。当其他孩子还在撒娇时,年幼的于和伟已尝尽人间冷暖——全家挤在20平米的平房里,母亲靠卖烤红薯维持生计,连玉米糊糊都要兑水稀释充饥。
最艰难时,哺乳期的三姐将亲生儿子托付给邻居,用自己的乳汁喂养这个“小九弟”。多年后于和伟在访谈中哽咽:“那口奶水是我人生的第一口甜。”这种超越血缘的牺牲,成为他心底最柔软的烙印。
1.jpeg
二、成长裂变:从街头浪子到戏剧学院新生
少年时期的于和伟像匹脱缰野马。他沉迷武侠小说,模仿江湖侠客翻墙逃课;中考落榜后整日游荡在矿务局大院,险些误入歧途。命运的转折始于抚顺幼儿师范学校——为领取每月16元补助,他阴差阳错踏上艺术之路。
1992年,21岁的于和伟揣着全家凑的300元钱,背着母亲连夜缝制的棉被,踏上开往上海的列车。在上海戏剧学院,他啃着馒头就免费汤,把《演员的自我修养》翻到卷边。当同学接拍广告改善生活时,他固执地守着戏剧舞台:“我要对得起三姐省下的每一口奶水。”
2.gif
三、淬火之路:20年龙套炼就“剧抛脸”
从上戏毕业后的十年间,于和伟经历了残酷的生存考验。他在北京地下室啃过发霉面包,为50元通告费凌晨4点排队等戏,最窘迫时连8元地铁票都要向场务借钱。
转机出现在2010年《三国》剧组。为演活刘备,他研读《三国志》至凌晨,设计出“七分仁三分威”的独特演绎。当曹操扮演者陈建斌惊叹“你让刘备有了厚度”时,这个在影视圈蛰伏多年的“戏痴”终于迎来破晓。
3.jpeg
四、反哺之路:8本房产证背后的赤子心
2017年《大军师司马懿》热播,46岁的于和伟凭曹操一角斩获白玉兰奖。颁奖礼上他手握奖杯泪洒当场:“这个奖杯应该刻上我三姐的名字。”
功成名就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带着8本房产证回到抚顺。大姐至今记得那个场景:“小九把证一本本摊在桌上,说‘小时候你们给我一个家,现在我还你们一个家’。”他不仅为哥姐购置房产,更设立家族教育基金,资助12个侄甥完成学业。
五、人生如戏:苦难沉淀的表演哲学
在《觉醒年代》片场,于和伟总带着泛黄的剧本——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人物心理曲线图。饰演陈独秀时,他特意保留角色咳嗽的细节:“那个时代的革命者都是带病前行的巨人。”这种对苦难的深刻理解,源自他刻骨的生命体验。
如今52岁的于和伟依然保持着“苦行僧”式的工作习惯:为塑造《悬崖之上》的特工角色,他在零下30度的雪地反复拍摄窒息戏;演《理想之城》的商人前,他潜伏在建筑工地观察包工头的言行。
结语:从生存到生活的史诗
于和伟的人生轨迹恰似他钟爱的契诃夫戏剧——始于悲剧,终于对人性的深刻诠释。当媒体赞叹他“大器晚成”时,他淡然回应:“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咀嚼生活给的苦。”
那个曾经蜷缩在姐姐怀里的孱弱婴孩,最终在岁月淬炼中成长为扛起家族命运的大树。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体逆袭的传奇,更诠释着中国人骨血里最珍贵的品质:在深渊中仰望星空,于绝境处传递温暖。正如他在微博写下的那句:“生命以痛吻我,我愿报之以长歌。”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