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恶心一幕出现了!李健夫妻同游日本,网友目光却放在孟小蓓身材上

优美松鼠q · 12 小时前
人群忽然议论李健,我这才记起他刚过五十一岁生日,几天前的祝福留言还在社交平台里挂着,热闹气味未散。

那天凌晨,他拿着手机对着镜头说话,背后是空白墙面和一盏小灯。他边笑边感谢大家,又补了一句简单的话:“生活像一条路,许多看着不起眼的小事,总能拼出好看的样子。”语速不快,尾音带点北京腔,听着踏实。

视频发布不到半天,就有人在日本街头偶遇他。那位路人描述,李健穿背心短裤,脚踏一双旧运动鞋,单手扶车把,似乎找路。旁边同行的,是他在清华校园就认识的妻子孟小蓓。



1.jpeg




孟小蓓那天挑了米色长裙,领口垂着黄色围巾,腰侧挂一只帆布包。阳光落在她肩头,裙摆亮一块暗一块。两人说笑,像在讨论午饭吃什么。

照片被传到网络,最先跳出来的却不是祝愿,而是针对她身材与样貌的箭头。有人翻出旧照,对比她二十多岁时的清瘦脸型,随后给出刺耳结论:“走形”“不配”“拖后腿”。

有评论甚至拉来艺人作参照,说赵雅芝七十多岁线条还在,在屏幕前像冻住,言下之意是孟小蓓该效仿。帖子一条接一条,让本来无声的街拍变得嘈杂。



2.jpeg




我盯着那张照片看了一会儿。她站在车旁,抬手挡光,表情很轻。隔着屏幕,都能分辨出那是一张没修过的生活照,没有滤镜,也没有角度优选。

再去翻李健的社交主页,他把过生日当天收到的蛋糕照片藏进相册深处,只留下感谢视频置顶。旁人赞他皮肤紧致,他只回复一句“骑车管用”。字短,可见心情敞亮。

回头想想,这对夫妻的故事简单。十几岁在哈师大附中遇见,念书、写歌、各自忙学业,又一起考进清华。李健那时练吉他,孟小蓓写诗,大礼堂排练结束后一前一后走出校门,再顺路吃个面。

后来李健出道,组合散了,再单飞。孟小蓓没进娱乐圈,而是去了出版行业。她偶尔现身现场,拿一本书,静静听歌。现场观众往往只注意舞台灯光,很少有人关心她坐在哪排。

日本这次行程不是工作,日期碰巧卡在李健生日后几天。据说他们租了民宿,早上出门骑车逛古旧市场,中午就在小巷点份咖喱饭,傍晚再回到住处听老唱片。



3.jpeg




如果路人没有发图,外界不会知道这趟旅程,也不会出现那一长串关于“身材资格”的言论。照片带流量,一起带来旁观的挑剔目光。

点开评论区,能看到自诩“身材教练”的账号给出饮食计划,鼓动她在四周内掉几公斤;也有人把“不老神话”挂在嘴边,仿佛多长一寸腰围,就等于辜负才子。

我合上手机,想起李健那句“过程”。人到中年,新陈代谢慢了,睡前多喝一杯水都会浮肿。日子最真实的面孔就是一日三餐、一夜好眠,再加一身不够合身的旧衣。

孟小蓓没有躲,她照样散步、买花、抬头看天。照片里,她的脚跟轻轻提起,裙摆没在意地贴住小腿,自然得像院子里随手开的米白栀子。

别人的评论终归是键盘敲出的字符,不会陪她进超市,也不会替她把行李搬上台阶。她能做的,是抬腿跨上自行车,继续跟李健沿河骑行。

有人问李健,创作灵感会受舆论影响吗?他想了几秒,说写歌像是呼吸,外界声音再大,也不过是窗外的风。只要呼吸顺畅,音符就落到纸上。

这句话没在评论区激起浪花,可我记住了。因为那一刻,他把注意力放回自己,不在意旁人评断,更不在意那些数字后面的头像。

再往前翻资料,孟小蓓大学时编辑过一本文学刊物,扉页写着“愿文字证明青春”。如今的她,也许已不再提青春两个字,可那份编辑习惯还在:平整稿纸,细看错字,给作者回信。

我又想到清华西门外那条老街。二十年前的下午,校外小摊飘着热油味,孟小蓓站在队里,掏出零钱买一只鸡蛋灌饼,然后快走两步,把另一只递给李健。那动作不曾见诸报刊,却被相识的人记得。

如今的他们换了城市,换了国度,但动作没变。社交平台放大年龄、放大体形,却够不到两个人私下那一句“今天想吃辣的还是淡的”。

再看那条恶评满屏的帖子,发布者两分钟后又转发自己照片,对着镜子展示腹肌。我滑过,也没存。手机里最后留下的,还是那张他们在路边停车对视的照片。

夜里我把照片放大,亮度调暗,只想确认一件事——那一刻他们笑得很松弛,没有察觉镜头。街灯下,黄色围巾轻轻晃动,李健伸手替她理了理尾端,那动作像很多年惯出来的。

想到这,我忽然觉得信息就到这里足够,再多一句也或许多余。屏幕已经锁黑,街头画面仍停留在脑海,没有配乐,也没有滤镜,却比舞台灯光更耐看。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