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挤到怀疑人生,却有人专门冲着宝泉悬崖秋千去,只为撞见穿黄衣服的朱迅——这运气比抢到高铁票还稀缺。”
朱迅出现在河南新乡宝泉那天,景区门口排队拐了七道弯,售票系统一度卡死。
她没走VIP通道,跟着普通游客一起等摆渡车,黄色防晒衣在人群里晃眼,像的地标。
旁边小姑娘原本在抱怨“排队三小时,游玩五分钟”,抬头认出她后,尖叫声直接盖过峡谷大喇叭。
现场视频里,朱迅接过一位大叔的手机,帮对方调滤镜,嘴里念叨“逆光把人拍成煤球可不行”。
大叔后来把这段发抖音,配文“央视级摄影指导免费教学”,点赞飙到八十万。
评论区一半在羡慕,一半在问:她到底来干嘛?
答案并不神秘。
景区工作人员私下透露,朱迅带着三四个穿黑T恤的年轻人,胸前挂着蓝色工作牌,一路测光线、对脚本,明显在拍东西。
有人猜是《行走中国》的国庆特别篇,也有人说是央视新开的文旅慢综艺,主打“不通知、不封路、不清场”的隐形拍摄。
反正镜头里出现的游客全是生面孔,比雇群演真实得多。
宝泉这两年靠“悬崖体验”出圈。
去年蹦极台开放首日,两百个名额两分钟售罄,平台下方就是三百米深谷,跳下去的人发出的惨叫能回荡七秒。
景区统计,今年国庆前三天,游客量同比再涨38%,其中六成是18-28岁,专程来“打卡社死瞬间”。
朱迅选的崖天下点位,正好能把最刺激的玻璃吊桥、悬崖秋千、步步惊心栈道一次性框进画面,堪称“尖叫三连”最佳观景台。
更多人好奇,央视怎么突然盯上这个太行山尾巴上的小地方。
翻一翻公开数据就明白:宝泉距郑州一小时车程,高铁东站大巴直达,票价只要二十块,完美承接“周边游”红利。
去年河南文旅砸下3.5亿做峡谷灯光秀,十一期间直接回本。
央视跟着流量走,比去偏远山区扶贫省力得多,还能顺带完成“宣传地方”的KPI,一举两得。
朱迅本人也到了“转型窗口”。
她最后一次常驻综艺是2019年的《星光大道》,之后把微博简介改成“纪录片制作人”,陆续做了《非遗里的中国》《文脉春秋》。
观众以为她退居幕后,其实她换了个赛道——不再拼语速,而是拼脚力。
今年三月有人在大同古城遇见她,六月在泉州蟳埔村,九月又出现在黔东南苗寨,行程密得像文旅局长打卡。
业内说法是,央视准备把“主持人+目的地”做成轻量级IP,用熟人脸带路,比生面孔网红更有信任感。
对游客来说,撞星只是彩蛋。
真正让人上头的是,拍视频发出去自带“央视同款”滤镜,平台算法立刻给流量。
那位让朱迅调滤镜的大叔,账号原本三百粉,一条视频涨到五万,后台团购链接挂上景区套票,两天佣金赚出下半年油钱。
小红利背后是大趋势:官方媒体不再端着,而是悄悄混进人堆,把宣传做成“偶遇”。
游客以为捡到彩蛋,其实早被写进脚本。
这种“双向奔赴”的套路,比硬广高明十倍。
假期结束,宝泉的搜索指数仍居高不下。
OTA平台把“朱迅同款悬崖秋千”做成关键词,套票价格悄悄上浮三十块,销量不减。
有人吐槽“明星一走,涨价就来”,也有人看得透:流量时代,能被看见就是本事。
下次谁再抱怨“景区只会宰客”,不妨想想——如果没有偶遇朱迅的那几秒,宝泉可能还在太行山里默默无闻。
尖叫、涨价、流量,一条完整的链条,十一黄金周三秒就闭环。
至于朱迅,她已经出现在下一个目的地。
网友拍到她在高铁站啃包子,素颜,运动鞋上沾着宝泉的灰。
没有助理开道,也没有粉丝接机,像隔壁家大姐赶早市。
有人问她为啥这么拼,她笑笑:“纪录片要真,就得先把自己扔进人海。”说完把包子塑料袋团一团,扔进垃圾桶,转身进站。
镜头到此为止,留下一句弹幕:原来央视也会赶红眼高铁,突然觉得假期加班也没那么苦了。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