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没孩子也没遗产,照顾杨振宁21年,冷冻9颗卵子的翁帆图个啥?

山河新闻 · 5 小时前
看待亲密关系时,应跳出 “利益交换” 的固有思维,以尊重个体选择的视角,审视不同形式的情感联结。杨振宁与翁帆的结合,自 2004 年起便因 54 岁的年龄差、“诺奖得主” 与 “普通女子” 的身份落差,被外界反复揣测。尤其当 “无子女”“无网传 18 亿遗产” 的信息传开,“翁帆图什么” 的疑问从未停歇。但 21 年的日常陪伴、细节里的相互体谅,或许能让人看到这段关系的核心 —— 无关物质,而是精神层面的契合与滋养。
1.jpeg

1995 年汕头初遇:一场始于尊重的晚辈与前辈交集
1995 年 8 月,汕头大学举办海外华人物理学会大会,彼时 73 岁的杨振宁,已是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身边伴着妻子杜致礼;而 19 岁的翁帆,刚考入汕头大学英语系,作为志愿者负责嘉宾接待。那是两人第一次见面,没有浪漫的情节,更多是长辈对晚辈的温和与晚辈对前辈的崇敬。
翁帆记得,当时自己穿着洗得发白的白衬衫,手里攥着皱巴巴的会议流程手册,紧张得连说话都有些结巴。是杜致礼先主动拉过她的手,笑着问 “小姑娘,你是哪个系的呀?”,语气里的亲切瞬间缓解了她的局促。杨振宁则站在一旁,看着她们聊天,偶尔补充几句关于汕头天气的话题,没有丝毫学术权威的架子。那天,翁帆负责引导杨振宁夫妇前往会场,路上她不小心踩空台阶,杨振宁下意识伸手扶了她一把,还轻声提醒 “慢一点,这里台阶有点滑”。
2.jpeg

这次相遇后,两人的联系稀疏而纯粹。翁帆会在遇到学业难题时,给杨振宁写邮件请教,内容多是英语学习方法或对物理学科的好奇;杨振宁的回复也总是简洁而认真,有时会附上几页自己整理的学习笔记。后来翁帆毕业、进入企业工作、与第一任丈夫结婚,生活按部就班推进,与杨振宁的交集近乎停滞 —— 谁也没料到,多年后,一场离别会让两条平行线再次相交。
2003 年书信重启:从慰问到心动的跨越
2003 年,翁帆从新闻里得知杜致礼去世的消息。她犹豫了三天,才提笔写下一封慰问信。信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回忆起 1995 年接待时,杜致礼给她递过的一杯热奶茶,“那天天气冷,您夫人的手很暖,奶茶也很暖”,最后她写道 “希望杨先生保重身体,别太难过”。
3.jpeg

让翁帆意外的是,一周后她收到了杨振宁的回信。信笺是普通的方格纸,字迹工整,杨振宁在信里感谢她的关心,也坦诚自己 “最近总想起和致礼一起的日子,有些孤单”。他还问起翁帆的近况,“你之前说想考研究生,现在进展怎么样了?”。就这样,一封封书信成了两人沟通的桥梁,从最初的 “慰问”,慢慢延伸到生活琐事:翁帆会说自己工作中的烦恼,杨振宁则分享自己读的书、见的人;翁帆提到喜欢古典音乐,杨振宁便给她推荐巴赫的曲子,还附上自己的听后感。
2004 年春天,两人在广州一家临街的咖啡馆见面。窗外的榕树飘着新芽,杨振宁看着对面 28 岁的翁帆,眼神认真:“这段时间和你聊天,我觉得很开心。我年纪大了,希望有个人能陪我走完剩下的路,你愿意吗?” 翁帆没有立刻回答,沉默了几秒后,她点了点头 —— 这个决定,后来被外界解读为 “图名利”,但只有她知道,打动自己的,是书信里那个坦诚、温和,愿意倾听她想法的老人。
4.jpeg

当年 12 月,两人在汕头市民政局登记结婚。消息传出后,舆论瞬间沸腾:有人在网上骂翁帆 “想走捷径”“贪慕虚荣”,也有人质疑杨振宁 “晚节不保”。面对争议,翁帆的父亲站出来发声:“我女儿不是那种人,她有自己的判断。杨振宁先生为国家做了那么多贡献,现在年纪大了,她愿意照顾,这是她的心意,也是一种责任。” 家人的支持,成了翁帆当时最坚实的后盾。
21 年日常陪伴:没有孩子,却有细致入微的体谅
婚后的生活,没有外界想象的 “豪门排场”,更多是平淡的日常。翁帆成了杨振宁的 “贴身助手” 与 “生活管家”:每天早上,她会提前半小时起床,煮好温粥、蒸好鸡蛋,把杨振宁要吃的降压药放在小盘子里,摆到餐桌显眼位置;杨振宁喜欢在书房工作,她会每隔一小时进去,给杯子添满温水,顺便整理散落的手稿 —— 那些写满物理公式的纸页,她会按日期分类归档,遇到不认识的术语,就记在小本子上,等杨振宁休息时请教。
5.jpeg

关于 “孩子”,两人早有共识。杨振宁曾在私下里跟翁帆说:“我现在年纪大了,不知道还能陪你多久。如果我们有孩子,将来我走了,你一个人带孩子太辛苦。” 他主动提议让翁帆冷冻卵子,“万一将来你想做妈妈,还有机会”,甚至坦诚地说 “我不希望我的存在,耽误你做母亲的权利,将来我走后,你可以再找一个能陪你更久的人”。这份没有占有欲的体谅,让翁帆红了眼。后来,她确实在医院冷冻了 9 颗卵子,但直到现在,也没有选择生育 —— 对她而言,比起 “为杨振宁生孩子”,更重要的是陪他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随着杨振宁年龄渐长,行动越来越迟缓,翁帆的照顾也越发细致。每次出门,她会提前查好路线,避开人多的地方;散步时,她会紧紧扶着杨振宁的胳膊,步伐放慢到与他一致;杨振宁耳朵有些背,她说话时会特意凑到他耳边,声音放轻柔,却又清晰;有一次杨振宁感冒发烧,她整夜没睡,每隔一小时就用温水帮他擦身,监测体温,直到天亮烧退。这些细节,没有被镜头捕捉,却成了两人相处最真实的底色。
6.jpeg

外界揣测与她的坚守:精神滋养远胜物质
这些年,关于 “杨振宁遗产” 的传言从未断过。曾有媒体报道称 “杨振宁将 18 亿遗产全部分给儿孙,翁帆仅获得一套住宅的居住权”,甚至有人编造 “翁帆后悔了,私下抱怨自己一无所有”。但这些传言从未得到证实,杨振宁的友人曾公开澄清 “所谓 18 亿遗产纯属虚构,杨振宁的财产多为学术奖金与著作版权费,并非网传巨额数字”。
翁帆很少回应这些揣测,只在一次与朋友的聊天中提到:“别人总问我图什么,其实我图的,是杨振宁能给我的精神引导。” 她记得自己刚结婚时,因为外界的恶评整夜失眠,是杨振宁陪她坐在阳台,指着天上的星星说:“宇宙有 138 亿年的历史,人类的寿命不过百年,我们遇到的这点争议,在宇宙尺度里算什么?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过得舒心。” 这番话,让她慢慢学会不被外界干扰。
7.jpeg

这些年,翁帆跟着杨振宁,读了很多她以前不会接触的物理书籍,听了无数场学术讲座;杨振宁也在翁帆的影响下,开始关注流行音乐,偶尔会跟着她哼几句周杰伦的歌。他们会一起在校园里散步,会在周末在家看老电影,会为了一道菜的做法争论 —— 这些平凡的瞬间,构成了 21 年陪伴的大部分内容。
如今,翁帆已年过半百,杨振宁也过了百岁生日。每次两人出现在公众视野,翁帆总会细心帮杨振宁整理衣领,杨振宁则会侧头听她说话,眼神里的温柔藏不住。外界的讨论或许还会继续,但 21 年的时光,早已把 “功利” 的猜测磨淡。对翁帆而言,这段关系从来不是 “图什么” 的算计,而是两个独立个体,基于尊重与理解,选择相互陪伴走完一段路 —— 这份简单,或许比所有世俗的解读,都更接近情感的本质。
8.jpeg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