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央视主持人李七月,不再被重用,她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SilasBathu · 8 小时前
风很静,李七月此刻正蹲在黑土地旁,轻轻拨着玉米苗的叶片发呆的响声。
她不再站在演播室聚光灯下读提词器,而是背着五公斤重的摄影包在乡间转悠。同行的摄影师统计过,她去年行程两万三千公里,相当于围绕黑龙江省边界走了三圈。每天早晨五点,她第一个起床,赶在日出前拍农户的浇灌场景;晚上剪片到十一点,累到没力气卸妆。她笑说,这种汗水混着泥土的味道,比舞台灯泡烤出的热浪“真实得多”。
2019年,她主动申请从综合频道调到农业农村频道。


1.jpeg

朋友劝她别冲动。她在《远方的家》《华人世界》打下的口碑,足以让她稳坐准“一姐”的候选席位。可她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在《等着我》留意到的,是那些寻找亲人的普通人,“我想离他们再近一点,而不是隔着演播厅的空气”。


2.jpeg

1987年冬,她出生在哈尔滨市道里区一条老街。父亲是铁路职工,母亲在街道办事处工作。单位分的黑白电视机,是家里最贵的电器。七岁那年,她第一次看到李瑞英播新闻,突然站到板凳上学着“各位观众晚上好”,结果摔下来磕掉一颗门牙。母亲没怪她,只是擦干血说:“要想站稳,先把字练好。”于是每天晚饭后,客厅都会响起她对着收音机练绕口令的声音。


3.jpeg

高考填志愿时,她只写了中国传媒大学一个选项。
中传四年,她几乎把能参加的校外实习全部跑了个遍:市级电台夜班、中网视频直播、国际马拉松现场解说。导师评价她“像海绵一样,把场控、灯光、后期全部吸一遍水”。这种拼劲,为后来那场至关重要的比赛埋下伏笔。


4.jpeg

2011年央视主持人大赛,初赛环节她抽到的话题是“北斗卫星组网”。倒计时开始前,她在台侧用三十秒整理了全球定位与授时原理的要点;三分钟脱稿讲完,评委只提了一个字:稳。最终,她拿到优秀奖,也拿到了进入央视的入场券。当晚,她给父亲发了一条短信:灯光比想的烫,但我没眨眼。


5.jpeg

进入央视后,节目组给她贴的第一个标签是“信息密度高”。她习惯自己查数据,例如在讲述马六甲海峡航线时,她翻阅联合国航运年鉴,核对吨位和通过率;在介绍秘鲁华侨时,她直拨利马领馆确认当地华文学校数量。这种严谨让导演组省心,也让观众记住了那张带着理科生气质的脸。
《等着我》的情感基调与她一贯的理性反差明显。录制现场常常有母亲失声痛哭、父亲跪地磕头求线索的场面。制片人希望主持人代入情绪,可她依旧保持条理清晰的提问,偶尔递纸巾,更多时间在等待嘉宾把关键信息说完整。弹幕上开始出现“太冷”“像记者不是陪伴者”的评价。


6.jpeg

真正促使她做决定的,是一次剪辑事故。
那期节目,一名失散二十年的女孩与父母重逢。后期为了渲染效果,把女孩哭喊的片段重复播放。李七月看回放时皱眉:“她在现场没哭这么久。”她意识到,自己成了情绪放大器的一环。两周后,她向频道领导提交转岗申请。


7.jpeg

农业频道缺人手,但也缺预算。她一个人兼着主持、撰稿、外联和粗剪。第一次在黑河市某村拍摄,她捧着摄像机跟着护林员在零下二十度的雪地里跋涉四十分钟,手指冻得无法按下REC键。录制完成那晚,她在民宿热炕头喝玉米粥,突然有种解脱感——画面里没有包装,只有树木、河水和呼吸声。
“收视率”不再是她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她关注的,是土地流转、种子改良、灌溉效率。她在镜头前解释无人机喷洒系统的GPS定位误差只有三厘米,顺便科普北斗与RTK差分技术的区别;她拍摄一位七十岁老人如何用手机远程开关水阀,展示数字乡村的落地。


8.jpeg

去年底,她参与策划的《大地讲堂》入选国家广电总局精品项目。
项目汇报会上,有人问她:“你不后悔离开黄金档吗?”她答:“舞台大小,从来不是决定声音分贝的唯一因素。”会后,她把手机调到静音,和同事驱车去讷河采访冬捕。车窗外,结冰的嫩江在月光下泛着白光,像一条铺开的影棚轨道。


9.jpeg

同学聚会上,她听见同行聊直播带货、短视频涨粉,她则分享如何判断东北黑钙土与草甸黑钙土的肥力差异。有人笑她“专业跑偏”,她耸肩:“偏得开心。”她的社交账号如今粉丝不算多,但留言里多是农技员、乡镇干部、返乡创业的年轻人。
外界仍有好奇:李七月会不会有一天重返中心舞台?她本人没给答案,只说“如果有节目能让我继续讲普通人的故事,不管在哪,我都去”。
黑土地上夜色深了,玉米叶沙沙作响。李七月合上记录本,抬头看北斗卫星闪烁。那束光很微弱,却足够她找到回家的方向。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