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王健林的家底还剩多少?他为什么最近总在卖资产,那真像在“拼命求生”?背后又藏着哪些秘密?咱们用最接地气的话,一起来聊聊他的财富变迁、资产变卖的套路,以及他未来的走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现在,王健林手里剩下的钱大概就在200亿到290亿这个区间,比起巅峰时的2200亿,整整缩水了九成多。这么大的差距,主要靠他自己不断把资产卖出去,把钱都收回来。比如,他现在还握有万达商管大概44%的股份,手上一共有快500座广场,年租金收入超过500亿,这可是稳得一匹的现金流护城河。同时,他还掌握着200座核心地段的自营广场,估值折合也得有两千亿左右(每座10亿左右),这个资产组合还能算得上是“家底”的底盘。除了这些核心地产,还包括万达电影、文化旅游那些产业链上的“边角料”,以及他个人的藏品和一些现金流动资产,虽然具体数字暂未披露,但在财务上都起到一定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为了缓解债务压力,王健林这几年可没少“卖资产”。从2015年开始,他通过出售资产,已经回笼了超过2000亿,让集团的债务比例从70%下降到38%。他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推行“轻资产”模式:把物业所有权卖掉,只保留运营管理,把资产转变成管理费收入。这样一来,每年能赚到的管理费,占租金收入的30%左右,变成了新的利润来源。2024年,他管着的广场多达513个,净利润能达到130亿,可见这招越来越奏效。
不过,路也不好走。你看,他曾在2016、2018、2021连续遇到IPO受阻,触发了几次对赌协议,光赔付就超700亿。这还不是全部——到2024年6月,万达商管的借款高达1375亿,其中还要还一年内到期的债务300多亿。而且,王健林个人名下被冻结的股权超过160亿,集团被法院执行了75亿,涉及融创、苏宁等多家债主追债。不得已,他只好不断“抛售”资产、变现,试图慢慢“化解危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从2017年起,王健林开始推行“去地产化”战略,把物业卖给合作伙伴,自己只负责管理,从而减轻债务负担。到了2025年,他又一次大动作——用500亿把48座广场卖给腾讯、太盟等企业,累计卖出超过90座,还保留部分管理权益。这一系列操作,让资金更宽裕,债务更可控。
当然,常常变卖核心资产,也会带来一些隐忧,比如市场对万达的信心会不会受影响?其实,万达在多次IPO失败、估值迟迟难以理清关系,但公司始终在突破轻资产、优化结构。每年还不断新增50-70个管理项目,规模在不断扩大。影视业务也逐渐回暖,市占率升到18.7%,未来潜力可期。
整体来说,王健林用“断臂求生”的方法,算是在逆境中找到一条活路。虽然家底缩水了不少,但他的商业能力依旧强大。这反映出中国房地产行业正在从“规模优先”向“管理做精、资产做强”悄悄转型。未来的成败,还要看他的轻资产战略能不能持续带来收益、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总结一下,不管家底怎么变,王健林都在用“卖资产+重组”的办法,保持企业的生机。他的经验告诉我们,企业不一定要靠越堆越大的规模堆出来,而是要看资产的品质和管理效率。未来的道路肯定不会平坦,但只要巧妙调整策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