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框架

0

0

收藏

分享

美12州“围攻”特朗普,要求对华关税归零!中方连见三位美国贵客

薛小荣 · 9 小时前
当美国12个州联手将特朗普告上法庭,指控他滥用"紧急状态"疯狂加税,要求对华关税归零时,中国两天内密集会见了三位美国重量级人物。
观察者网消息,继加州率先发难后,俄勒冈州联合其他11个州在纽约国际贸易法院对特朗普政府发起联合诉讼,要求撤销其以"国家紧急状态"名义实施的所有对华关税。
这场诉讼的核心争议点在于特朗普反复使用的"国家紧急状态"这把尚方宝剑,从今年2月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中国等国家征收20%关税,到4月2日宣布所谓"对等关税",每次加税前他都会先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以此绕过国会直接行使《国际经济紧急权力法》(IEEPA)赋予的特别权限。
央视消息,在庭审现场,代表12州的俄勒冈州检察官马歇尔一针见血地指出:特朗普就是在滥用IEEPA赋予的总统特权。
据南华早报称,该法律允许总统在"异常且特殊的威胁"下采取紧急经济措施,但马歇尔表示,美国已连续49年保持贸易逆差,这根本不是什么“异常和特殊威胁”。所谓芬太尼关税更是赤裸裸的"谈判筹码",与国家安全毫无关联。
1.jpeg
对比来看政府律师舒马特的辩护显得苍白无力,他所谓的关税是"必要的谈判工具"说法,连主审法官简·雷斯塔尼都忍不住质疑:"难道总统任何疯狂举动都能以'紧急状态'为挡箭牌?"
但这的确不是特朗普第一次钻法律空子。2018年他同样援引IEEPA对钢铝征税,尽管当时连共和党控制的国会都质疑其合法性,但最高法院最终以"总统有权自主认定紧急状态"放行。
历史似乎正在重演:法律对"紧急状态"缺乏明确定义,赋予了总统过大的自由裁量权。现在只要白宫咬定关税涉及"国家安全",司法系统就很难实质性干预。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团队娴熟运用"宣布紧急状态—加征关税"的套路,四个月内就三次启动该程序,将IEEPA异化为"关税自动提款机"。
虽然法律要求国会每年评估紧急状态延续必要性,但在两党极化背景下,这种制衡形同虚设。
不过,这场诉讼的政治意义远大于法律结果:中期选举临近,民主党主政州显然是打算用司法武器给特朗普的贸易政策制造舆论压力,将其塑造为"滥用权力的危险总统"。
2.jpeg
就在特朗普官司缠身的时候,中方两天内接连见了3位美国官员。
第一位是奥巴马时期财政部长盖特纳,环球网消息,这位现任华平投资集团主席在与中方会谈时直言"对中国长期经济充满信心",这句话直接打脸特朗普所谓"关税重创中国经济"的论调。
值得玩味的是,华平近年在中国生命科技、消费领域投资超30亿美元,其商业选择某种程度上比政客宣言更真实。
紧随其后的是美国亚洲协会会长康京和与王毅外长的会面。作为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资深外交官,康京和此次带着特殊使命而来。
在美中芯片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这个非官方组织正试图搭建技术脱钩的缓冲带。
她的角色恰反映出美国社会的分裂:一边是国会山愈演愈烈的技术封锁,另一边则是商界与民间组织对“双输”局面的焦虑。
当王毅外长明确表态"误解和偏见会毁掉两国关系",康京和立即接住话茬,承诺要通过民间对话"搭建理解桥梁"。
有分析指出,亚洲协会背后站着高通、英特尔等科技巨头,此时出面斡旋绝非偶然,很明显美国企业界对特朗普"芯片脱钩"政策的忍耐已接近极限。
3.jpeg
第三位就是新任美国驻华大使庞德伟,他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的首次正式会面颇值得玩味。
相比前任伯恩斯时常在社交媒体发表尖锐言论的风格,庞德伟显得格外谨慎,会谈通稿里双方都提到"稳定关系",但细节暴露深层分歧:中方强调"相向而行"暗指美方必须拿出取消关税、停止科技打压等实质性动作,而庞德伟通稿仅泛谈"负责任管理竞争"。
表面上看,美国州政府的法律诉讼与中国的外交接触属于平行叙事,但二者实则共享同一底层逻辑:在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的阴影下,各方都在争夺规则定义权。
对12州而言,通过司法途径给“总统紧急权”套上缰绳,即便不能立即废除关税,也能为未来制衡强人政治积累判例。
而中方密集接待美国官员,则是在构建防火墙,若接下来特朗普对华政策再度极端化,至少确保中美之间仍有一条沟通渠道,中方始终对良性互动敞开大门。
4.jpeg
回头来看,无论12州起诉案最终如何裁决,或者这三场会谈产生了多少共识,中美关系的根本症结依然存在:特朗普团队坚持认为关税是迫使中国让步的有效武器,却选择性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在起重机、半导体这些具体领域,到底是谁更离不开谁?
其实离开美国这个玩家,全球经济游戏照样继续,只不过换种玩法而已。
反倒是特朗普,把日常贸易摩擦都包装成"国家紧急状态",他究竟在害怕什么?答案可能很简单,害怕失去主导游戏规则的特权,这个世界,早已不是美国说了算的单极舞台。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