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框架

0

0

收藏

分享

十一年前,那个让王健林留下所有利润的80后县长,现在如何了?

星闻温度计 · 7 小时前
最近刷到个超带感的故事——11年前,有个32岁的80后县长,在扶贫洽谈会上当众"截胡"王健林,放话"5亿利润一分不能带走"。当时首富当场笑场,媒体追着拍,结果这"小县城硬刚商业大佬"的戏码,最后愣是演成了脱贫教科书。
1.png
我看完就想说:这哪是普通扶贫?分明是基层干部版"整顿职场"——用专业和狠劲,把扶贫干成了现象级大剧。现在年轻人爱追的"逆袭爽文""人间清醒",跟这位县长比,都得叫声"祖师爷"。
2.png
先说这狠劲。2014年的丹寨啥样?电网不稳晚上摸黑,21个民族的老乡靠种地吃饭,穷到全省排得上号。万达带着钱来扶贫,换别人可能捧着茶说"感谢支持",这位徐刘蔚县长倒好,一开口就是"利润全留当地,设扶贫基金"。王健林估计懵了:"合着你是来分钱的?"结果人家不慌不忙——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懂产业经济懂区域发展,知道光要一笔钱是"输血",把利润绑死才是"造血"。
这操作像不像现在年轻人"整顿职场"?领导画饼说"未来会好",你直接甩数据:"项目利润分我,不然没动力"。但区别在于,徐县长的"刚"不是为自己,是替全县40000多老乡刚——他赌的是,错过这次机会,丹寨得在穷坑里再挣扎十年。后来万达真留了利润,建了旅游小镇,还把苗族蜡染、鸟笼这些老手艺搬进商业街。有个苗族绣娘以前月入不到1000,现在靠蜡染月入几千,她跟记者说:"以前觉得这手艺是老古董,现在才知道,咱的一针一线能换钱,能养娃,能抬头做人。"
这哪是赚钱?这是给老乡们挣回了尊严啊!现在年轻人总说"要被尊重",但有多少人能把"尊重"变成老乡们手里的工资条?徐县长做到了。
3.png
再说这眼光。扶贫不是撒钱,是得把钱变成能下蛋的鸡。丹寨穷,但穷得有"宝"——20多项非遗,苗族蜡染、侗族芦笙,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以前是"没人看的土玩意儿",徐县长偏说"这是文化金矿"。他带着团队把蜡染从家庭作坊变成流水线,鸟笼做成旅游纪念品,芦笙跟节庆绑在一起,再拉着万达把这些塞进旅游小镇的商业链。结果呢?非遗产业3年涨了3倍价,几千人端上了"文化饭"。
现在网红圈流行"文化输出",但多少人是穿个汉服拍两张照?徐县长这才是真·文化变现——让老手艺能赚钱,让年轻人愿意学,让游客来了不仅看风景,还能摸得到、买得走文化。丹寨小镇现在成了贵州旅游新顶流,2020年直接摘了贫困县帽子,万达的扶贫案例还上了全球减贫库。你说这是运气?不,这是把"文化+旅游"的牌,打得比任何综艺策划都漂亮。
最绝的是,这大哥的"逆袭"没停在丹寨。脱贫后他去了毕节当副市长,接着干乡村振兴;2023年成了省文旅厅副厅长,现在是省政府副秘书长。从县城到省城,11年走得扎实——但你发现没?他每一步都带着"丹寨经验":搞产业要可持续,抓文化要能变现,做事得把老乡的饭碗放在第一位。
4.png
现在网上总讨论"80后为啥能扛事",我看徐县长就是答案:专业是底气,狠劲是底色,把"为人民服务"从口号变成老乡们的钱袋子、亮堂堂的路灯、能传承的老手艺。现在年轻人爱说"格局",但真正的大格局,不是朋友圈发"世界和平",是蹲在田埂上想"怎么让老乡多挣500块",是在谈判桌上敢跟大佬说"利润必须留下",是把一个县的穷帽子,变成全省的文旅样板。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狠人"?可能是社区书记为了装电梯跑断腿,可能是乡村教师把土话编成教材,可能是扶贫干部把大棚种成了网红打卡点。他们没开直播没上热搜,但用最实在的方式,把"逆袭"写成了老乡们的好日子。
徐县长的故事最戳我的,不是他从县长到副秘书长的"升职爽文",是他证明了一件事:在这个时代,敢想敢干的人不会被埋没,把老乡的事当自己事的人,终会被时代看见。就像丹寨的蜡染,以前是压箱底的老布,现在成了能换钱的宝贝——有些"土",只是没遇到懂它的人;有些"难",只是缺个敢硬刚的人。
所以啊,别总说"没机会"。机会可能藏在田埂上,在老乡的叹息里,在老手艺的灰尘中。你敢不敢像徐县长那样,硬刚一次?敢不敢把"我想改变",变成"我真的改变了"?
5.png
毕竟,这届年轻人的"整顿",不该是键盘上的狠话,该是脚踏实地的狠劲——就像那个32岁的县长,用一场谈判,给全县换了个未来。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