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幸
编辑 | 小幸
2025 年 4 月,成龙又双叒上热搜了,不过这次不是因为新电影上映,而是被爆 “私生子传闻”。咱刷手机的时候,这类八卦标题总能 “精准打击”,点进去一看内容,好家伙,跟当年邓丽君被造谣的剧本简直一模一样,都是某娱记一张嘴,编出一段 “隐情”,然后全网跟着跑。
说句实在话,现在当明星真不容易,三天两头被编故事:黄磊女儿被人造谣 “图书馆事件”,周杰伦被 AI 合成 “澳门豪赌” 视频,吕秀菱都退圈多少年了,还被拉出来传 “带球结婚”。
为啥总盯着他们?还不是因为流量能变现!个别自媒体为了点击量,连 “怀孕嫁现任” 这种没影儿的事儿都敢说,反正造谣零成本,辟谣跑断腿。咱作为观众,可不能跟着瞎凑热闹,遇事多想想:这消息有实锤吗?官方回应了吗?别让自己的好奇心,成了别人赚钱的工具。
二、法律与伦理的双重失守:舆论场的 “破窗效应”
明星也是普通人,难道就该被扒光了任人评说?《民法典》里明明白白写着 “隐私权受保护”,可到了娱乐圈,好像人人都能上来踩一脚。就说吕秀菱和成龙吧,一个 90 年代的 “琼女郎”,一个常年在国际影坛打拼的功夫巨星,两人职业生涯基本没啥交集,1998 年吕秀菱结婚时,成龙正因为吴绮莉的事儿焦头烂额,时间线完全对不上,可有人偏要把 “私生子” 三个字往他们身上贴,这不纯纯瞎编嘛!
更可气的是有些媒体没底线,放着明星的作品、公益不报道,天天蹲守人家门口拍私生活,甚至断章取义搞 “信息剪裁”。公众人物是该接受监督,但监督得是他们的职业操守、社会责任,不是把人家的婚姻、家庭当成 “吃瓜素材”。咱换位思考一下,要是自己的生活被陌生人指指点点,谁受得了?媒体挣流量没错,但得有个度,不能为了钱连良心都不要了。
三、公众知情权的异化:从监督到猎奇的蜕变
以前咱们关注明星,是想看看他们能不能做好榜样,现在倒好,全变成 “猎奇心态” 了。打开评论区,满屏都是 “孩子是不是成龙的”“吕秀菱当年是不是隐婚”,甚至有人攻击人家孩子 “身世不明”。马思纯谈恋爱被全网劝分,黄磊女儿十几岁就被造谣,这些恶意评论就像刀子,扎的是人家的心啊!尤其是孩子,在青春期遭遇这种网络暴力,心理阴影能伴随一辈子。
有人说 “娱乐嘛,别太认真”,但谣言从来不是小事。2025 年 3 月,有人用 AI 造 “顶流明星豪赌” 的谣言,直接被行政拘留了,可为啥类似的事儿还是不断?说白了,就是总有人觉得 “法不责众”,觉得 “说两句没啥”。
但咱得明白,明星也是父母的孩子、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家人没义务承受这些莫须有的攻击。追八卦可以,但得守住底线,别让好奇心变成伤人的武器。
四、破局之道:构建 “三位一体” 的隐私保护体系
这事儿要想彻底解决,得靠明星、媒体、咱老百姓一起使劲:
- 明星别怕 “打官司”:像胡歌工作室就做得特别好,遇到谣言直接发律师函,该起诉起诉,该公示公示,让造谣者不仅赔钱,还要公开道歉。
现在 AI 造谣更隐蔽,更得用法律武器狠狠打击,情节严重的直接走刑事程序,别怕麻烦,法律就是保护咱的盾牌。
- 媒体得把好 “审核关”:平台别光盯着流量数据,对 “私生子”“隐婚” 这类敏感话题,先让娱记把证据链交清楚,加个 “信息待核实” 的标签再发布。澎湃新闻说的对,媒体有 “合理核实义务”,不能为了蹭热度就当 “传谣机器”,挣干净钱,心里才踏实。
- 咱老百姓多 “长点心”:看到 “独家爆料”“知情人士透露” 这种标题,先打个问号。没图没视频,全靠一张嘴的事儿,十有八九是编的。不信谣、不传谣,等官方消息,这才是咱普通人能做的 “反谣言贡献”。
成龙这次的事儿,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流量时代的浮躁:有人为了钱毫无底线,有人为了热闹失去判断。但咱得清楚,明星不是 “流量木偶”,他们的隐私和尊严,跟咱普通人一样值得尊重。
就像金庸先生当年回应谣言时说的:“我很忙,暂时没空死。”
面对谣言,我们除了一笑而过,更该多问一句:“这事儿对吗?” 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比流量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尊重,是对真相的执着追求。
观众老爷们,你们觉得呢?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