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网红就像烟花,绚烂的那几秒, 全世界都在看,但烟花散去后呢?
那个曾经让菏泽南站人山人海的男人—郭有才;那个一首《诺言》唱哭无数中年人的声音,如今还好吗?
1999年, 山东菏泽一个普通家庭里, 郭壮出生了。
这就是后来,被全民网友叫做"郭有才"的那个人,但那时候的他,和才华二字还沾不上边儿。
他十岁那年,母亲走了,父亲很快再婚,家里多了个继母,钱就更少了。 十三岁, 别的孩子还在课堂里背书,他已经背着行李出门打工了。
在小旅馆打下手,端茶倒水,一天忙到腿软;街头摆摊卖货,冬天手都冻裂了,还得扯着嗓子吆喝,声音都哑了。
超市收银员也干过,站上去就是一整天,忙得两眼昏花。
他想过当老板,也试了两次。di一次开杂货铺,自己去进货、上架、盘点,每天熬到深夜,结果却赔本关门。
第二次搞餐饮,借钱装修,顾客少得可怜,半年就倒闭了,欠的债得一点点还。
这些经历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光有劲头不行,还得有经验。
2017年,18岁的他转战自媒体,拍视频、发平台,内容就是唱歌和生活片段,偶尔有点小热度,但没大火过。
七年时间,天天拍,手指在手机上磨出了茧子,慢慢摸出了点门道。
2024年5月10日这天, 转机出现了。
那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夜晚,菏泽南站,破旧的站台上,他穿着复古西装,留着八字胡,对着手机唱起了《诺言》。
声音不算很好,甚至有些粗糙,但那种沧桑感,那种生活的味道,一下子击中了屏幕前的人。
三天内,粉丝从几千涨到三百多万,直播间在线人数破十万,打赏礼物满屏飞,一场收入就是百万。
观众大多是三十到五十岁的人,那些老歌勾起了他们的回忆,经济压力、时代变迁,这些感触全都涌上心头。
郭有才的声音确实不算很好,但接地气,唱出了生活的味儿。
菏泽南站因为他重获新生,本来废弃的站台,突然人流涌入,每天超过四十万游客,当地文旅部门直接聘他当宣传员。
流量变现来得太快,2025年1月, 他在广州开了公司"诺一传媒"。
开业还请来赵雅芝捧场,四场直播观看人数超三千万,销售额破两千万。
那些日子,他从底层翻身,站在了金字塔尖。但红得快,麻烦也来得猛。
网友开始挖他的过往,2023年他就注册过公司,注册资本三百万,后来注销了,这事儿让"草根"标签打了折扣。
大家本以为他是纯底层逆袭,结果他早就有商业尝试了。加上他本人没有过硬的专业特长,直播内容也单调。
更大的问题是翻唱侵权,他靠老歌赚钱,有人举报涉嫌商业使用未授权曲目。
他赶紧关了打赏功能,上传原创歌曲,但黑料已经抹不去了。热度高峰过后,直播间人气开始下滑,礼物也少了。
泡沫破灭得很快,曾经满屏的te效,现在只剩点零星弹幕。菏泽南站的人散了,游客走光了,他从顶流跌回了普通主播。
外界开始冷嘲热讽,媒体报道多是负面的, 他调整内容,唱原创歌曲,但点赞还是很少。
带货场次减少,销量滑坡,草根形象崩塌,粉丝开始脱粉,曾经的褒奖变成了嘲讽。
2025年3月,郭有才开始转型。
他转做文旅直播,宣传家乡文化。去了宁波溪口、山东青州、潍坊寿光蔬菜园、菏泽冠宇牡丹园等地开播。
内容从唱歌扩展到介绍景点和特产,参与公益活动,帮农民卖货,给学校孩子分发书本。
但人气远不如从前,直播间只剩几千人了。他又成立了"才家班",想带徒弟,扩大团队。但这种模式难以复制,想带火别人不容易。
MCN公司也不再追着他了,签约费从五千万掉到无人问津。
不过他也没有歇着,而是开始独自运营,剪辑视频都是自己做。
日子回归了平凡,曾经的顶流光环散尽了。
现在的他,在直播间推销袜子、T恤、拖鞋, "袜子九块九三双"成了口头禅。但直播间人少得可怜,偶尔有几个老粉说句"树哥加油",更多的是冷清和沉默。
他和苏畅又重新开了烧烤摊,占地十亩,铺了新摊子,装了灯牌,但生意远不如当初火爆。
郭有才的经历,让我们看到了流量经济时代下,你当红时万人追捧,凉了就真的无人问津了。
他现在清醒了,日子过得更踏实,不再飘了。转型文旅是条路,宣传家乡总比啥都不干强。
他也意识到人要长红是很难的,内容单一限制了发展,以后要得不断创新才能留住人。
说实话,我也说不清这算成功还是失败。但至少,他不用再怕买不起肉包子了。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