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沐雨 发表于 3 天前

李七月重获重用,首秀频道主流节目,与众多同行比较表现可圈可点

央视农业农村频道的主持阵容,最近被悄悄植入了一枚“变量”……这枚变量,就是李七月。
很多人对她的印象,还停留在主持人大赛那个惊艳全场的时刻,或是《等着我》节目里那个总是眼含热泪的寻人团长。沉寂了一阵子之后,她的再度现身,没有选择光鲜亮丽的综艺舞台,而是直接空降到了CCTV-17的王牌新闻栏目——《中国三农报道》。
这绝不是一次普通的工作调动,更像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央视的排兵布阵,从来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个面孔的出现与消失,背后都藏着深刻的频道定位考量。



李七月的到来,给这个堪称豪华的主持天团,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异质感”。要知道,《中国三农报道》的男男女女,高凡、张祎、孟语凡……个个都是业务精湛的干将,他们或风格明快、或姿态亲和,共同撑起了这档节目的专业骨架。
但李七月不同。
如果说其他优秀主持人是标准的“新闻代言人”,擅长将信息精准、高效地传递给观众,那么李七月则更像一个“故事转述者”。她的优势不在于字正腔圆的播音腔,而在于一种极为稀缺的能力——让观众相信她所说的一切。
这种说服力从何而来?答案藏在她过往的履历里。许多人可能忽略了,在进入演播室之前,李七月有两段极其宝贵的“田野”经历。



一段是在《等着我》栏目。那不是一个念稿子的工作,而是直面人世间最极致的悲欢离合。每一次寻亲的拥抱与泪水,都在锤炼她的倾听能力与情感共鸣。她习惯了与最普通的人对话,懂得如何安抚一颗破碎的心,也见证了无数真实人生的曲折。这种历练,是任何演播室都无法给予的。
另一段,则是在《远方的家》。她背着行囊,走遍了中国的山川与乡野,和镜头里的老乡同吃同住。这种深入基层的采访经验,让她身上褪去了一层媒体人的“精英感”,多了一份与土地相连的“泥土气”。



当别的播音员在讲述返乡青年创业的艰辛时,可能是在完成一项播报任务……而李七月在讲述同样的故事时,她的眼神和语调里,流露出的却是理解与感同身受。观众能够清晰地感知到——她见过这样的人,她懂那种苦与乐。
在她的首秀中,这种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播报政策新闻时,她清晰流畅,毫不含糊……可一旦镜头转向人物专题,她的整个气场都变了。她不再是一个冰冷的旁白,而是带着一种温情的凝视,仿佛在替屏幕里的那个人,向世界讲述他的不易与坚持。这种“融入式”的播报,在传统新闻节目中堪称一股清流。



这恰恰是CCTV-17现阶段最需要的东西。农业农村频道,核心要义是什么?是“人”与“土地”的关系。它需要一个能够真正俯下身子、带着体温去讲述的门面担当。空有专业,没有温度,是无法打动这个频道的核心观众群的。
李七月的加盟,可以说补上了这块最关键的拼图。她为《中国三农报道》这个硬核新闻栏目,注入了一种期待已久的“沉静的力量”。网友们的反应是最好的证明,评论区里“舒服”、“真诚”、“温暖”成了高频词。



此前,李七月曾谦逊地表示,调到农业农村频道是因为这里需要“支援”。现在看来,这番话更像是一个伏笔。从最初的“支援力量”,到如今直接坐上旗舰栏目的主播台,她已经迅速被确立为频道的“中坚力量”。
这背后,是频道对她个人特质与频道定位高度契合的认可。可以大胆预见……李七月未来在CCTV-17的道路,绝不止于一个新闻主播。她那种与生俱来的共情能力和深入基层的经历,使她极有可能成为继某些资深前辈之后,又一个能够代表整个频道“暖心”形象的标志性人物。



央视的舞台很大,竞争也异常激烈。但李七月的这次回归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真正的被器重,有时候并非是站上最喧嚣的舞台中央,而是被放在一个最能发挥你独特价值的位置上。那是一种静水深流般的绽放,虽然不张扬,却拥有穿透人心的力量。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七月重获重用,首秀频道主流节目,与众多同行比较表现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