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七月用实力回归,谁说被冷落?
“李七月回来了,而且带着官方盖章的‘高级播音员’证。”
这条消息在央视内部群一闪,就被截图疯传。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个在《等着我》里一开口就让人眼眶发热的“故事型”主持人,居然把硬新闻也啃下来了?
没错,她不仅啃了,还啃出了收视率——CSM刚公布的数据,她主持的时段观众留存率抬升17%,25-35岁年轻段涨幅最高。
换句话说,她把“情感流量”成功兑换成“新闻留量”。
为什么这件事值得单独拎出来说?
因为它回答了一个行业悬而未决的疑问:在融媒体时代,一个以“共情”见长的主持人,到底能不能把“严肃”唱稳?
李七月用三年时间,把问号拉成了感叹号,顺带把路径图也画好了。
一、她到底做了什么——三步“换骨”
1.脱屏读研:2021-2022年,她几乎从公共视线消失,不是“被边缘”,而是被中国传媒大学在职研究生项目“收编”。
白天在演播室给《新闻联播》做幕后配音练“肺活量”,晚上写论文练“脑活量”,把“感觉式主持”拆成学术模型,再一点点拼回去。
2.直播淬火:过去半年,她完成央视内部“突发新闻直播特训”,模拟场景包括“地震消息插播”“海外遇袭连线”,一条口播允许卡顿0.4秒,她练到0.2秒以内。
新闻中心的人一句话总结:“她把‘情感节奏’变成了‘事实节奏’。
”
3.新媒体反向输出:她的抖音号“新闻背后的故事”不是简单搬运电视片段,而是把“直播事故”“剪辑取舍”“审稿拉锯”拆成3分钟小故事,单条最高播放5200万。
网友边看边恍然大悟:原来新闻不是“一锤定音”,是“千锤百炼”。
这种“后台前置”让硬新闻自带人情味,也让她在短视频平台攒下800万“预习式”粉丝——电视端开播前,一半观众已经在手机端被她“剧透”过背景,进线即停留。
二、她解决了什么——行业“两座山”
1. 把“情感”从贬义词变成生产力。
过去业内默认“煽情”与“客观”对冲,李七月把情感颗粒度打细,像盐一样撒进事实缝隙,提鲜但不掩盖原味。
观众先被“人”拉住,再被“事”留住;留存率上涨17%,证明情绪价值可以转化为时长价值。
2. 把“跨类型”从野路子写进教科书。
国家广电总局去年把她列为“融媒体时代主持人转型典型案例”,央视内部升级成“金话筒工程”:8名不同类型主持人正在轮岗,目标是“能带货、能带泪、能带脑”。
一句话,以后央视要的是“三栖”而不是“一招鲜”。
三、我们能抄什么——一张“能力拼图”
1. 专业基本盘不能松。
高级播音员资格证只是门票,真正让她站稳的是“0.2秒口播”——技术到肌肉记忆,才有余力谈风格。
2. 学术拆解是加速器。
把直觉拆成模型,再把模型练回直觉,这是“研究生阶段”给她的秘密武器;主持人不是“靠天赋吃饭”,而是“用系统放大天赋”。
3.新媒体不是副业,是“预习场”。800万抖音粉丝=800万“提前被教育”的电视观众;小屏不是抢大屏的饭碗,而是给大屏“暖座”。
先在小屏把故事讲圆,大屏开播时观众自带“情感缓存”,硬新闻也能软着陆。
4. 轮岗制已成行业标配。
《2023中国电视新闻发展报告》显示,67%的省级卫视已推行主持人跨类型轮岗。
还在等“一个栏目做到退休”的人,醒醒,节目单明年就可能洗牌。
四、结尾留一道思考题
李七月把“讲故事的人”升级成“讲事实的人”,却没有丢掉故事;她把“情感”炼成“数据”,又把“数据”还原成“情感”。
这套“翻译能力”正是融媒体时代最稀缺的“中间件”。
下一次,当你看到屏幕里一张新面孔,别急着问“这是谁”,先问自己:他/她能把哪一类“沉默的信息”翻译成我能听懂的“人话”?
能翻译,就能留下;不能,就被划走。
李七月只是第一个把答案拿到官方盖章的人,而试卷,才刚刚发到你我手里。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