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远山x 发表于 前天 05:46

李七月重获重用,首秀频道主流节目,与众多同行比较表现可圈可点

央视悄悄下了步大棋,别再说李七月是“支援”,她这回是被派去“镇场”的
最近看电视,总觉得央视农业农村频道有些不一样了……尤其是那档王牌节目《中国三农报道》,像是被注入了一股沉静却又格外有劲儿的暖流。
这种感觉,难以言喻。不是激昂的播报,也不是过分煽情的讲述,而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能让你安安静静地看进去,心里却跟着波澜起伏。直到一个熟悉又新鲜的面孔出现——李七月。
很多人对她的记忆,还停留在主持人大赛上那个光芒四射的时刻,或是后来一段时间的沉寂。所以当她毫无预兆地坐上这档堪称“三农版《新闻联播》”的主播台时,不少守在屏幕前的人们都有些意外。



意外之后,是惊喜。李七月的初次登台,没有半分生疏和紧张,她整个人与节目的气场严丝合缝。在解读一个关于粮食收购的政策新闻时,她吐字清晰,逻辑在线,把那些绕口的专业说法,变成了谁都能听懂的大白话,这是基本功。
可当镜头切换到一个返乡年轻人搞特色养殖的故事时——李七月的真正实力,才彻底显现出来。
这才是关键。
寻常的播报,我们听得太多了,客观、标准,但总隔着一层。可李七月的讲述,却仿佛带着体温。她的眼神里有一种专注的真诚,语调里含着理解和鼓励,好像她真的去过那个年轻人的养殖场,真的懂得那份创业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这种强大的心意相通的能力,让新闻不再冰冷,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儿。
弹幕上飘过一片赞许:“这感觉对了!”



有人或许会问,《中国三农报道》的主持阵容本就堪称豪华,高凡的犀利、张祎的明快、孟语凡的亲和……个个都是业务标杆。多一个李七月,难道只是锦上添花?
不,远不止于此。如果说其他优秀的执话筒者,共同构筑了节目的专业地基,那么李七月的到来——则是在这坚实的地基上,开辟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暖心赛道”。
她的优势,从不在演播室之内,而在演播室之外的漫长积累……



当我们将视线拉回到她过往的履历,一切的答案就都浮现了。
还记得CCTV-1的《等着我》吗?作为寻人团团长,李七月直面了太多人世间最极致的悲欢离合。她见证过重逢的狂喜,也抚慰过寻而不得的巨大失落。那段经历,锤炼出的不仅仅是主持技巧,更是一种极强的倾听和情感疏导能力。她懂得如何与普通人对话,如何走进他们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
还有CCTV-4的《远方的家》。在那档节目里,李七月用双脚丈量过祖国的山川湖海,真正深入到了最广袤的基层。她跟田间的老农聊过收成,也和边陲的牧民喝过奶茶。这种风吹日晒里积累起来的户外报道经验,以及和老百姓打交道的深厚功底,让她身上有了一种宝贵的“泥土气”。



这两段看似与新闻主播台无关的经历,恰恰构成了她最坚固的护城河。
这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区隔——当许多荧屏面孔更擅长在演播室内高效整合信息时,李七月已经懂得如何让宏大的政策叙事,与一个个鲜活个体的真实感受产生连接。
当她现在播报三农故事时,她拥有了一种天然的“落地感”。观众会下意识地相信,她讲述的,绝不仅仅是稿子上的文字,更是她能够理解并感同身受的真实生活。这种说服力,千金难换。



此前,李七月曾谦逊地回应调入农业农村频道,是因为老领导的看重,更是因为这个全新的频道需要“支援”。
现在回头看,这番话更像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伏笔。
从最初的“支援力量”,到如今直接被委以重任,坐镇旗舰节目的主播台,这清晰地表明,她已经迅速蜕变为频道的“中坚力量”。所谓的“重用”,对她而言,并非是喧嚣的登场与张扬的宣告……而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必然。



CCTV-17这个频道,核心是什么?是人和土地。它最需要的,正是有情怀、有温度的讲述者。李七月不动声色的个人特质,与频道的定位达到了惊人的吻合。她极有希望,成为能够代表这个频道“暖心”形象的下一个标志性面孔。
她的首秀,以其独有的静水深流之姿,为《中国三农报道》这艘大船,涂抹上了一层温暖而明亮的底色。在央视这个巨大的人才库里,李七月用她的经历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强大,有时候,真的不是靠声音大,而是静悄悄地积蓄力量,然后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悄然绽放。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七月重获重用,首秀频道主流节目,与众多同行比较表现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