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七月用实力回归,谁说被冷落?
她消失了两年,如今一句话让热搜爆炸。李七月重新坐到央视新闻主播位,镜头对准她那一刻,后台弹幕疯涨。
网友刷屏:原来被冷落只是错觉。
三年前,《等着我》把她推到高点。
寻人现场哭到失声,观众跟着掉泪。
节目停更后,她像人间蒸发。
传言四起:没节目敢用,被边缘,甚至辞职。
真相呢。
她去了一个封闭训练营,每天六点起床练口播,晚上十点背稿到嗓子哑。
手机没收,只能看《新闻联播》抄笔记。
一百八十天,一条失误就重来,导师说,这是央视常规轮岗,不是流放。
轮岗名单里,白岩松早走过同样路。
体育解说跳新闻,撒贝宁从法制跳综艺。
央视想让主持人全能,观众口味变得比台风快。
训练营结束,领导递来一张新闻主播试镜表。
她剪掉十年长发,衣服换成深色西装,语气降八度。
第一次试播,导播喊停七次,表情太软,像安慰人。
夜里她对着镜子数节奏,把一条时政稿读到像聊家常。
第二次试播,她第一句就定调:今晚先说好消息。观众留言:像听隔壁姐姐讲话。
正式开播那天,收视率飙到栏目全年第二。
观众才发现,情感主持人也能硬起来,专业符号里还能带温度。
她用的是讲故事的路子。
一条春耕新闻,她把老农手上的茧放大,再补一句孙女视频拜年的细节。
枯燥数字有了人脸,爷爷笑出一脸褶子,观众跟着鼻子酸。
有人质疑,新闻不是不能带情绪吗。
她回应:情绪不越位,事实没走样,温度刚刚好。
台里点赞:这就是升级。
回头看,消失两年不是冷板凳,是蓄电期。
她学会把哭腔改沉稳,把追问变锋利。
一张一弛,风格完成切换。
现在她固定晚七点半出镜,开场三句话必有亮点。
网友总结:不端着,像朋友拉你聊大事。
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
央视主持人轮岗一次,身价不跌反涨。
多面手才能活得久,单一标签死得快。
普通人也能抄作业。
岗位调整,先别喊惨,把它当免费进修。
技能叠加,下一份工资翻倍。
再不做准备,你会损失下一轮风口。
李七月下播后,关掉话筒那一刻,还在默念明天要讲的三个故事。
她说,镜头在,人就还在生长。
路还长,光还亮。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