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大头的新造型好像17岁林志颖,浑身散发着迷人魅力,帅到无语
“原来运动员也能把高饱和三色穿成港风滤镜,点赞10万+,评论区却吵翻了:这到底是王楚钦还是17岁林志颖穿越?”点进热搜图,第一眼真会愣住。
红黄蓝块撞在一起,像把90年代录像带直接套在人身上,本该土得掉渣,可照片里那人单手插兜站在球馆通道,灯一打,色块居然有了层次,像旧MV里截出来的一帧。
网友把林志颖1992年《十七岁的雨季》封面并排对比,下巴线、眉骨弧度、甚至嘴角那点似笑不笑的弧度,重合度高达“离谱”二字。
可他不是艺人,是国乒队最近一场新加坡大满贯刚摘金的王楚钦。
运动员私服出圈不稀奇,稀奇的是“少年感”三个字被量化:微博点赞10.3万,话题阅读破2亿,时尚博主连夜出拆解视频,标题清一色“如何把三色穿得不像交通灯”。
有人不服气:滤镜罢了,真人哪有这种光泽。
3小时后,WTT官方甩出原图,参数写着“零美颜”,直接让“滤镜论”闭嘴。
三色难穿是常识。
红太跳、黄太浮、蓝太冷,一起出现就像调色盘翻车。
业内默认规矩:身上同时出现三原色,面积必须二八开,再用中性色压。
王楚钦倒好,夹克红黄蓝各占三分之一,下装纯黑,视觉重心全在上半身,脖子到腰线这一截像被聚光灯焊死。
摄影师@LeoWTT事后发博:当时通道顶灯5600K,色温偏冷,夹克里的黄被灯光一提,反而成了过渡,红跟蓝不再打架——一句话,天时地利人和,少一环就翻车。
更妙的是气质。
运动员体脂低,肩线自带衣架,可少年感不靠肌肉,靠“没经历过社畜”的松。
王楚钦2000年出生,赛场外那口京腔、那股“下班别找我训练”的拽,刚好卡在“孩子气”跟“男人味”交界。
林志颖当年也是这个点:脸嫩,眼神却笃定,像告诉你“我明天就骑机车去追海”。
时间对不上,气质对得上,于是网友集体穿越。
评论区吵的第二波点是“运动员该不该搞时尚”。
老派声音:拿成绩说话,穿成花里胡哨算哪门子专注。
年轻声音:赛场下也是活人,帅一下怎么了。
两种价值观撞在一起,话题热度再涨3000万。
其实国乒队早就有“私服传统”:张继科当年破洞牛仔+墨镜机场照,马龙西装真空上阵拍杂志,只是那时没热搜,照片流传在贴吧。
如今短视频时代,一张图就能掀桌,运动员的“人味”被放大,观众突然发现:原来他们也会追潮流,也会把夹克穿出褶皱,不是领奖台上那套永不皱的队服。
有人担心:流量会不会反噬。
成绩一旦波动,最先被拎出来的就是“你看,当初光顾着帅”。
这种剧本娱乐圈常见,体育圈还新鲜。
可回头想,公众对运动员的想象本来就一直分裂:既要求神,又想看人。
王楚钦这次把“人”的那面亮出来,顺带把三色夹克卖到断货,品牌方连夜补单,直播间一句“冠军同款”让销售额翻七倍。
成绩与流量,在他这儿暂时没打架,反而互相垫高。
再往深看,这是一次“青春符号”的接力。
林志颖的17岁留在磁带封面,王楚钦的22岁留在热搜图,两代“少年感”隔着32年同框,观众被击中的不是颜值,是自己再也回不去的“没皱纹时光”。
所以点赞里藏着一半中年人的怀旧,一半年轻人的自我投射:原来“少年”不是年龄,是状态,只要肩线还在、眼神还松,就能让时间卡壳一秒。
至于普通人能不能复制同款?
时尚博主已经给出答案:肤色得冷一阶,头发得蓬一度,体脂得低一层,最后还得有盏5600K的顶灯。
听完就劝退,却也踏实——明星同款从来不是衣服,是整个人。
王楚钦把三色穿成港风,内核是“我不用上班坐格子间”的松弛感,真让社畜穿了,地铁早高峰就能把那层滤镜挤碎。
所以看看就好,不必硬追,真喜欢,把夹克换成小面积三色配饰,也能在灰扑扑的通勤里偷一点“少年”边角料。
热搜会掉,夹克会过季,但“原来运动员也能这么亮”的惊叹会留下。
下次再看到国乒队出场,观众眼里不只有金牌,还有私服,这种“人味”的缺口一旦打开,就再也合不上。
至于王楚钦,比赛还在继续,成绩说话的铁律还在,只是他顺手把“帅”这张牌也揣进兜里,关键时刻甩出来,多一条活路。
观众乐得接受:看神太累,看人刚好。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