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日籍嫁日本丈夫,击败邓亚萍大喊吆西的她,如今竟想回上海养老
前言年轻时放弃中国国籍加入日本籍效力,老了竟还想着回国养老?
曾经,何智丽头也不回的进入日本队,选择与昔日的中国队队友针锋相对。
广岛亚运会上,何智丽一记扣球震惊亚洲,击败“大魔王”邓亚萍,随后一声清脆的“吆西”划破体育馆的空气,向中国队示威。
然而,何智丽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这声“呦西”竟使得中国成为她再也回不了的故乡……
一声“吆西”
故事的起点,在1987年的新德里,那时的她还叫何智丽,是中国乒乓球队的绝对主力,世乒赛半决赛,她将对阵队友管建华,赛前,教练组的指令下来了:这场球,你得让。
指令不是空穴来风,教练们反复研究后认为,管建华的打法更能克制决赛中等着她们的韩国猛将梁英子,为了确保这块金牌万无一失地留在中国,“集体利益”被摆在了首位。
让球,在那个年代的体育界,几乎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则,但何智丽偏偏是个异类,她想不通,凭什么自己拼尽全力打到半决赛,却要为一个“可能”的结果放弃,她选择了抗命。
赛场上,她没有丝毫放水,一个干脆利落的3:0,她亲手将队友管建华淘汰出局,自己昂首挺进决赛。
她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决赛中,她同样击败了梁英子,为中国队捧回了那座女单冠军奖杯,她以为,一个世界冠军足以堵住所有人的嘴。
她错了,迎接她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教练组失望的眼神和队友们若有若无的疏远,她被贴上了“不顾全大局”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标签,在那个集体荣誉至上的环境里,这无异于一种宣判。
惩罚接踵而至,之后的奥运会,名单上没有了她的名字,一个世界冠军,正值当打之年,却被体制无情地“放逐”了。
心灰意冷之下,她选择了退役,离开了这片曾带给她荣耀与伤痛的球场。
这份被压抑了整整七年的委屈,这份被体制否定的不公,最终在1994年的广岛,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当她击败代表着那个“集体”的邓亚萍时,那声“吆西”脱口而出。
与其说这是对邓亚萍的挑衅,不如说,这是对七年前新德里那个下午的迟来回应。
她击败的不仅是当下的对手,更是那个曾经抛弃她的体育逻辑,这声呐喊,是她一个人完成的,对一个旧时代的了结。
从何智丽到小山智丽
那声“吆西”不仅仅只是一次呐喊,更是一次决绝的身份切割,它宣告了“何智丽”的彻底死亡,和“小山智丽”的新生。
她的转变,并非从穿上日本队服那一刻才开始,早在1985年,在大阪的一场比赛中,她就认识了日本工程师小山英之,这个男人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一封封跨国书信,温暖了她那颗在国内备受冷遇的心。
小山英之的家庭背景很特殊,他的父亲是中日友好协会的会长,曾四十多次访问中国,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
1989年,何智丽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她远嫁日本,放弃了中国国籍,加入了日本籍,并随丈夫的姓氏,改名为小山智丽。
这一连串的操作,在当时的中国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人们无法理解,一个国家培养出来的世界冠军,为何要如此彻底地与过去告别,愤慨和争议,将她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如果说,结婚改名还只是法律和生活层面的改变,那么1994年重返赛场,则是她身份转变的最终完成式。
广岛亚运会上,她以“日本运动员小山智丽”的身份,一路过关斩将,她先是淘汰了前队友陈静,接着又战胜了乔红,最终站到了邓亚萍的面前。
赛场上,她每得一分,就用一声“吆西”为自己打气,赛后,面对媒体的长枪短炮,她全程使用日语接受采访。
语言,是身份最直接的符号,她的每一个举动,都在向全世界宣告:站在你们面前的,是日本的小山智丽,不是中国的何智丽。
这是一种带有表演性质的、刻意为之的身份确认,她用这种方式,亲手埋葬了自己的过去,也亲手斩断了与故土最后的情感连接。
她赢得了比赛,却也为自己筑起了一道高墙,这道墙,隔开了她与十几亿同胞的情感,也让她日后“叶落归根”的愿望,变得遥不可及。
胜利的尽头,是无尽的漂泊
然而,这声石破天惊的“吆西”,最终也成了她个人悲剧的一个注脚,它带来了短暂的复仇快感和事业的第二春,却也预示了她后半生命运的漂泊与撕裂。
广岛的胜利,让小山智丽在日本的声望达到了顶峰,她受到了日本天皇的亲自嘉奖,成为了日本体坛的英雄,但这种建立在与过去决裂基础上的辉煌,注定是脆弱且短暂的。
竞技体育终究是靠实力说话,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她再次与老对手乔红相遇,这一次,胜利的天平没有再向她倾斜,她输了,未能染指奖牌。
那场广岛的胜利,仿佛耗尽了她所有的能量和运气,她的竞技巅峰转瞬即逝。
赛场上的失意,只是开始,更沉重的打击来自她的个人生活,她为了那段婚姻,放弃了国籍,背负了骂名,但最终等来的,却是丈夫小山英之的出轨和背叛。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她在赛场上表现出那么强悍的反抗精神和掌控力,但在自己的私人生活中,却遭遇了最无力的背叛,两人最终离婚收场,她为之付出一切的婚姻,成了一个笑话。
晚年的小山智丽,褪去了一身的光环与争议,她曾在日本一家乒乓球俱乐部担任教练,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但她内心深处,似乎从未真正安宁。
她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故乡上海养老,这个愿望,恰恰揭示了她内心最深处的矛盾与撕裂:她的事业和身份选择了远方,但她的文化之根、情感之源,依然留在中国。
那一声“吆西”,仿佛一个魔咒,它为她赢得了短暂的世界,却让她永远地输掉了回家的路。
结语
小山智丽的故事,早已超越了体育本身,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爱国”与“背叛”的对立故事,它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在时代洪流中与僵硬的体制碰撞后,所产生的必然悲剧。
她的经历,迫使我们去思考:在所谓的集体荣誉和个人价值之间,那条界线到底应该划在哪里?一个被体制伤害的个体,她的反击,是否就拥有了天然的合理性?她的悲剧,究竟是性格决定命运,还是时代造就的缩影?
直到今天,何智丽,或者说小山智丽,依然是中国体育史上一个复杂、沉重,且或许永远无解的问号。
文丨太阳当空赵
编辑丨太阳当空赵
信息来源:
1.《何智丽访谈:广岛只是一场误解 还是中国男人好》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5月11日11:25 南方都市报
2.《何智丽风波真相---牺牲品?还是叛逆者?》2007年03月09日07:35来源:央视国际
3.《何智丽:这次回家心怀感激》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5月03日08:56南京晨报
4.《武汉晚报:又见何智丽》2008年01月23日 16:54 来源:武汉晚报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