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讽郭德纲八年后,交大博士再发声:相声粗俗,要做有营养的幽默
在相声界,有一场跨越八年的观念之争。八年前,交大博士李宏烨嘲讽郭德纲,八年后,他再次发声,坚称相声“粗俗”,要做“有营养的幽默”。这场持续的争议,背后是不同相声理念的激烈碰撞。2017 年,在《相声有新人》的舞台上,交大博士李宏烨和他的妻子郑钰带着“公式相声”闪亮登场。
他们自信满满,直言不讳地表示郭德纲以及德云社的相声“粗俗”。
在他们看来,自己所倡导的“高雅相声”才是相声发展的正道。
李宏烨甚至放言,未来自己的“公式相声”或许会取代郭德纲在相声界的地位。
这一番言论,瞬间在节目现场和观众中引发了激烈的观念碰撞。
郭德纲作为相声界的领军人物,其相声风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而李宏烨夫妇的批判无疑是打破了相声界原有的平静。
时光荏苒,到了 2025 年,媒体对李宏烨进行了采访。
在采访中,他依然坚持八年前的观点,旧调重弹,坚称传统相声“粗俗”。
他大力推崇“有营养的幽默”,强调自己的作品不仅要让观众获得娱乐,更要让观众在欢笑之余有所思考,肩负起一定的教育意义。
这种坚持,让他再次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也让这场持续了八年的争议再度升温。
李宏烨夫妻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争论,他们积极投身于实践。
他们参加了上海科普大赛,在比赛中,他们讲述了人肠道菌群的故事,并凭借这个作品斩获了一等奖。
在参赛过程中,闵行区委提议他们对作品进行改名。
这一细节侧面反映出,观众对传统相声“粗俗”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
这也促使李宏烨开始思考作品命名的问题,希望通过更好的命名来打破这种刻板印象。
深入剖析李宏烨的作品,会发现其独特之处。
他的“公式相声”融合了物理定律、数学模型等科学知识来阐释生活现象。
比如,他会用学术的视角去剖析婚姻、职场等问题,打造出了《童话镇冒险》等系列作品。
然而,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也引发了争议。
很多人认为他的作品更像是一场“学术报告”,缺乏喜剧应有的松弛感。
观众在观看时,很难像欣赏传统相声那样开怀大笑。
市场是检验艺术作品的试金石。
对比李宏烨团队和德云社的市场表现,差距十分明显。
近三年来,李宏烨团队的商演上座率大约在 60%,其受众主要集中在高校师生群体。
而德云社在 2024 年的全国巡演中,上座率超过了 95%,甚至票价都突破了 2000 元。
这些市场数据直观地呈现出了观众对两者的认可度差异,也让李宏烨的“有营养的幽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虽然李宏烨的“公式相声”并没有攻占主流市场,但它却对相声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这种新颖的创作理念倒逼德云社在 2024 年启动了“新锐创作计划”,吸纳大学生参与创作。
这一举措促使整个相声行业开始反思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平衡问题,思考如何在传承相声传统的同时,融入新的元素和理念。
对于李宏烨的作品,行业内外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很多人质疑他的作品是否能算传统意义上的相声。
有人指出,他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将自己讲笑话的形式等同于相声,这模糊了相声艺术的边界。
这种争议引发了行业内外对相声定义、发展方向的深度探讨,究竟什么样的作品才是真正的相声,相声又该如何发展。
公众对李宏烨的“高级相声”理念呈现出两极评价。
有一部分人对他的创新表示称奇,认为他为相声界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尝试。
更多的人则对他的作品进行吐槽,觉得他的相声不符合大众的审美和需求。
这反映出李宏烨的艺术理念想要得到普及和被大众接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毕竟,市场的最终话语权还是紧握在观众手中。
这场跨越八年的争议,不仅仅是李宏烨个人与郭德纲及德云社之间的矛盾,更是相声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传统与创新理念碰撞的缩影。
未来,相声行业究竟会走向何方,是继续坚守传统,还是大力创新,又或者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我们拭目以待。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