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重回3万亿市值,“大象”转身能否再踏巅峰?
2025年9月17日,对于阿里巴巴而言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港股市场上阿里巴巴(09988.HK)高开2.74% ,续创近年股价新高,总市值时隔许久强势重回3万亿港元关口,年内股价涨幅近100%。这一里程碑式的时刻,不禁让人们回想起阿里巴巴往昔的辉煌,也引发了市场对于阿里未来发展前景的热烈探讨:阿里重回3万亿市值只是阶段性胜利,还是其重返行业巅峰的序曲?
低谷与反弹:市值起伏背后的跌宕历程
过去几年,阿里巴巴的市值走势犹如坐过山车。自2020年末达到美股8600亿美元(约5.7万亿人民币)、港股超6.65万亿港元的巅峰后,便开启了漫长的下行通道。反垄断监管、行业竞争加剧、疫情冲击等多重因素叠加,使得阿里股价持续受挫,最低谷时港股总市值大幅缩水。
在国内电商领域,拼多多凭借独特的社交电商模式和低价策略迅速崛起,快速抢占下沉市场份额;直播电商赛道中,抖音、快手等新势力凭借强大的流量优势,分得一杯羹。国际市场上,亚马逊等老牌电商巨头根基深厚,东南亚等地本土电商也在不断蚕食市场。与此同时,云计算市场竞争同样激烈,华为云、腾讯云等紧追不舍,阿里云面临巨大挑战。
但从2024年底开始,阿里市值触底反弹。2025年以来,其股价一路高歌猛进。驱动市值回升的背后,是一系列战略调整与业务变革成效的逐步显现 。
战略变革与业务调整:核心板块的协同与新生
组织架构重塑:化繁为简,协同增效
2025年8月,阿里巴巴完成重大业务架构调整,原“1+6+N”架构整合为中国电商集团、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云智能集团及“所有其他”四大核心板块。此次调整旨在打破业务壁垒,提升组织协同效率。例如,将饿了么、飞猪等业务归入中国电商集团,实现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共同发力国内消费市场。通过优化内部流程,决策链条缩短,各业务板块能更迅速响应市场变化。
核心电商复苏:精耕国内,拓展海外
国内电商方面,淘宝、天猫在消费回暖的大环境下,GMV增速回升至8%(2024年Q4为3%) 。平台通过内容化战略,如“逛逛”功能的升级,增强用户粘性,日均活跃用户突破4亿,用户时长占比超30%。直播电商业务也持续发力,培养扶持头部主播,打造多元化直播场景。
国际电商成为新增长极,Lazada、Trendyol等平台收入增长35%。以Lazada为例,通过本地化运营策略,深入了解东南亚市场消费者偏好,优化物流配送体系,提升用户体验,市场份额稳步提升。阿里还积极开拓新兴市场,跨境电商业务版图不断扩大。
云智能崛起:技术驱动,全球布局
云智能集团是阿里市值回升的重要引擎。2025财年第一财季,云智能集团收入同比增长26%达334亿元,创下近三年最高增速,AI相关产品收入更是连续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同比增长。阿里云不仅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还加速全球化布局,通过欧盟数据合规认证,与德国电信合作,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在东南亚市场市占率突破40%。同时,阿里加大AI芯片研发投入,自研AI芯片进入测试阶段,逐步降低对英伟达芯片的依赖,提升技术自主性。
市场信心与未来展望:资本青睐,前路仍漫漫
从资本市场来看,高盛等投行纷纷上调对阿里的评级与目标价。高盛预测阿里云2026财年收入增速将达24%,EBITA利润率提升至11.9%,AI基础设施投入将新增约300亿元年化收入。阿里持续的股份回购计划也增强了市场信心,2025财年累计回购119亿美元股份,董事会授权的回购计划仍有201亿美元额度,有效期至2027年3月 。
但阿里也面临挑战。电商领域竞争依旧激烈,如何持续创新商业模式,保持市场份额增长是关键;云智能方面,虽然技术领先,但要维持高增速,需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应对同行竞争。AI技术商业化落地进程也需加快,通义大模型等产品要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
阿里巴巴重回3万亿市值,是其战略转型、业务调整成效的有力证明。未来,若能在AI与电商深度融合、国际市场拓展、新业务盈利转化等方面持续突破,有望挑战更高市值,再次书写互联网商业传奇。但每一步前行都需披荆斩棘,市场将持续关注这头“大象”的每一次转身与奔跑 。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