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红视频 发表于 2025-10-16 16:12:56

作家“陪跑”诺奖再上热搜,娱乐化论调当休矣

□郑唐(暨南大学)
今年的诺贝尔奖又公布了,从北京时间10月6日公布生理学或医学奖,到7日公布物理学奖,再到8日化学奖。终于,10月9日,备受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对于本届来自匈牙利的得主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笔者浏览着新闻里的几行简介,转而又点进标题诸如村上春树、残雪等作家落选陪跑之类的文章去了。
不知不觉,文学诺奖花落谁家,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这些常年“上榜”的作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值得深思的也恰在此处,为何只有文学受此深宠?或许是它与我们的生活更加接近?又或许是受国内近十多年来因获奖而被熟知的作家莫言影响。
总之,在众多领域中,文学偏偏成了一个娱乐化的噱头。人们最关注它,却也最不“关注”它。我们只关注获奖和落选,忽略了评价体系,忽略了作品本身,忽略了太多值得关注的信息。总之,这种娱乐化的关注与解读当休矣。
或许这种“关注”是源自对诺奖评价体系的对抗。一定程度上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反而总是落选。被评选出的作家,却因媒体或大众“曲高和寡”式的预判,反而失去了走进大众视野的机会。毕竟,在“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要素当中,驱动文学发展的不是只有读者,而决定作家之所以为作家的,也正是基于学界这种理论体系的考察和认同。而颁奖这一年度例行的仪式,也正是推动学术走进社会公众视野的有益实践,我们拥有对程序公正性进行质疑的权利,但同样也更加应该正视其评选结果的价值所在。
时至今日,这个已经颁行124个年头的世界性奖项,其评选依旧是基于学界的理论体系和学者的专业判断而产生,而这种“荣誉生产”的初衷,在于从人类总体角度出发,给予科学推动者认可,同时也为前沿成果流向社会公众创造了一条沟通的“桥梁”。
我们与其娱乐式地调侃一些不着边际的内容,倒不如静下心来尝试关注一些有价值的解读,从文学开始,形成兼具当代视角与全球化视野的知识交流、价值认同实践,而这也需要媒体、科普博主、用户等多元群体的共同努力。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作家“陪跑”诺奖再上热搜,娱乐化论调当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