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火车NHs 发表于 2025-10-16 06:46:41

好莱坞演员工会谴责AI生成的女演员诺伍德,抢了人类演员的饭碗

“如果电影院里坐满的全是像素,你还愿意为哪一张脸流泪?”
10月1日,苏黎世电影节,荷兰制片人艾琳·范·德·费尔登把AI生成的蒂莉·诺伍德推上红毯,宣布她是“下一个斯嘉丽·约翰逊”。现场快门声还没停,SAG-AFTRA的谴责声明已经发进记者邮箱:这姑娘不是演员,是“盗窃犯”,偷了真人的表情、声线、呼吸节奏。你怎么看?
——“我直接退票,我怕银幕上对我笑的那个,后台是一堆显卡。”
我蹲在洛杉矶一家小剧院门口,亲眼看门口海报换上诺伍德的脸。排队的小哥盯着看了十秒,嘟囔一句“太完美了,反而没劲”。这就是问题:她不会紧张,不会长痘,不会失恋,不会凌晨三点背不下词急哭。观众不是傻子,人类看人类,图的就是那点“跟我一样会搞砸”的共鸣。你把瑕疵全抹平,故事就滑进塑料壳里,温度先凉了。

艾琳在采访里反复说“只是工具,像木偶”。可木偶不会半夜发微博道歉,也不会因入戏太深去戒酒互助会。诺伍德的数据骨架,扒的是无数无名演员的光学捕捉——你演过一秒背景板惊讶?可能早被切片喂给她。工会算过账:一个诺伍德,省下剧组三十个龙套、五个替身、三天档期,片方直接少开两百张paycheck。小演员本来就靠这两百张 paycheck租棚屋、买医保,现在AI一句“降本增效”就把他们抹成透明人。
更贼的是经纪合约。CAA、UTA同时放出风声“考虑签约”,不是她们疯了,是合同里埋新坑:先签AI,再反向找真人来“租脸”做数字化妆,片酬按小时算,用完即焚。本·阿弗莱克在Podcast里漏了一句:“以后可能只拍一天,剩下全靠算法替我演。”听起来像偷懒福利,可转念一想——如果那一天也被砍成半天,演员连喘口气的工时都保不住。
法律还没睡醒。2023年罢工赢来的“复制需同意”条款,只罩住“ identifiableface”。诺伍德偏不复制谁,她把百万张脸搅成一锅平均脸,法律抓不到原型,维权只能扑空。SAG-AFTRA正推进《数字形象权》联邦法案,要把“训练数据”也纳入保护,可国会山排队的话题太多,等投票下来,第二批、第三批诺伍德早杀青上映。

观众这边,也不是一边倒抵制。TikTok 上 #TillyNorwood话题播放量破八亿,有人剪她和基努·里维斯“AI吻戏”,点赞高的评论写“省钱,省明星脾气,省塌房风险”。平台乐见其成:数字人不会酒驾、不会性骚扰、不会政治站错队,品牌安全度拉满。广告商先投了,票房还会远吗?
我把手机递给一个刚下课的表演系女生,让她看诺伍德短片。她快进两分钟,翻白眼:“眼神没呼吸,像高级Siri。”可下一秒她补一句:“如果下次试镜导演让我‘演得更像AI’,我是不是得模仿她?”这句玩笑把我噎住。当“不像人”成为新审美,真人演员为了饭碗,可能得把自己也演成光滑无瑕的伪AI。真讽刺:技术本来学人,到头来人反去学技术。
片厂老板才不管谁学谁。他们只算一条数:诺伍德片酬=零、保险=零、档期=全年无休、续集不涨价。疫情教会他们“不确定成本最致命”,AI把不确定焊成确定,股东听见算盘声直接鼓掌。至于银幕上少了心跳?他们相信观众会习惯,就像我们已经习惯用表情包代替真笑。

可我相信人还是会累、会老、会犯错,也正因为这些,才能在黑暗厅子里突然听见自己心跳。屏幕再亮,也需要一个活生生的瞳孔把光反射回来。若那一天连反射都外包给算法,电影就不是电影,是长达两小时的滤镜广告。
诺伍德会不会拿奥斯卡?不知道。但我知道,如果真让她提名,典礼那天台下一定坐着一群被砍过薪的演员,脸上挂着礼貌的笑,口袋里揣着抗议牌。他们不能不来,不来就更没人记得真人还能演。
技术已经撞门,法律还在穿鞋,观众手里握着最后一票:买不买票,点不点击,看不看完。屏幕亮起时,你花的那张票钱,就是在给未来投票。到底要一个不会醉也不会爱的完美像素,还是肯为角色摔得鼻青脸肿的真人?答案不在好莱坞,在你下一次买票的手指上。
别让电影变成只有风扇在转的机房。真人会老,可真人也会让你一起呼吸。AI再像人,终究不需要空气。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好莱坞演员工会谴责AI生成的女演员诺伍德,抢了人类演员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