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吉林女尼姑释智定落网,徒弟揭露其私人生活,奢靡令人震惊
说起来,如果你也曾在庙门口被师父念过经、收过红布香火钱,那大概会觉得,这佛门嘛,天高地远,是修心养性的地方,人进了庙门应当连烟火气都得淡下点。在很多老人眼里,“出家”就是抛下尘世,彻底清静。但是,世道变了,人心也跟着变味了。寺庙不再是避风港,反倒成了某些人躲事、捞钱的“妙法”。今天咱说的这桩丑闻,发生在香港,一位女主持,白天穿和尚袍子,到了晚上却一头扎进夜场,豪车别墅配黑丝袜,本事你说大不大?谁说佛门弟子就得吃素念经,她这一折腾,比港圈的名媛还风光,也把庙里的招牌彻底砸碎了。那几年,社会上议论声从没停过。2015年暑天,香港一个叫大埔马窝村的小寺庙——定慧寺,风云突变。你可以想象那场面,香客们唠唠叨叨,捧着烧好的香,结果听说寺里女主持释智定闹出了“大事”,善款的事儿、夜店的事儿,沸沸扬扬,街头巷尾都在聊。这女人前后十几年,拿着和尚的身份掺和红尘,只不过不是为了修善积德,而是看准了港岛那些富人喜欢给庙捐钱。香火钱不是点点头就能用,有些人偏偏手腕硬,善款口袋一大把。
细说这释智定,本名史爱雯,东北吉林的一个小村子里出来。那年头,东北出来闯香港的,像她这么能折腾的不算多,大多数女孩是被家人管着进厂,顶多在南方各地打点苦工。可是她想得比别人远,不像是愿意在村里窝着过命的姑娘。年轻时候,史爱雯什么书都没怎么读懂,但心思活络,她对“外面世界”有种说不清的憧憬。香港啊,九十年代的香港,对很多内地人来说就是吃香喝辣的地方,谁不动心?她就这么一咬牙,挺进了这个不太接纳外来人的大城市。
不过说实话,史爱雯没啥后台也没啥专业技能,刚进港岛头两年,吃的苦外人没法体会。她算着怎么留在香港容易,计划得十分透彻。先找个当地男士结婚,凑足了年头,等拿了那张永久身份证,她管你什么感情,直接把婚离了。农村出来的人,心里门道都藏在袖口里,日后再见,她早就换了新身份——龙恩来。
香港是个讲关系的地方,可她一步步琢磨着,觉得寺庙才真是捞钱的好地方。彼时,港岛不少富豪“求佛问道”,每年捐的钱比一般人十辈子都见不到。像是那些老一代大佬,什么李家、何家,烧香从不手软。这一行,门槛有点“特殊”:后台不用硬,热心服务就好,善款打到帐,日子自然好过。释智定抓住这个门道,2002年打了宝莲寺的算盘,穿上袈裟正式入行,拜师学艺没多久便被推为定慧寺的一把手。
你要说她真是“不务正业”,也未免太轻描淡写。寺里的事,她基本上装忙;白天能睡就睡,夜间活力十足。坊间有传言,有时候夜里定慧寺灯光亮到后山都能看到,人却不见踪影。那年头,她家里住着3950万港币的别墅,司机天天开着大奔准时来接,疯狂的生活一点都不像咱们印象里的尼姑。想想有意思,庙里香火钱眨眼归零,原本捐款有六百万港币,被查出来只剩几十万,小庙还是原样破烂,外头人看着都摇头。
咱东北有句话,心里没鬼,睡觉都踏实。但释智定的房间一搜,能吓哭人:奢侈品香水、名牌包、大厂手机,甚至那些数不清的高档内衣,假发、丝袜、吹风机,一样不差。你说这女主持佛学有多深厚?其实她对“吃喝玩乐”倒有两把刷子。住持该守的规矩,她都敢踩线——别说戒酒戒色,光是婚姻这条,净扯驴耳朵。她先后和几个内地僧人办了婚礼,大伙都说是为了帮他们拿香港身份,目的不高尚。你想出家人的规矩,“夫妻事”是大忌,一边穿尼姑宽袍,一边和和尚成了家,这不是坑自己也坑佛门吗?
外面说她“明目张胆”,其实是有多大能耐敢这么来。寺庙里的人,有的知道,有的不知道,往往是外人听出了风声,才引出了大案。真到曝光那天,寺庙董事翁静晶一封调查请求送上,警察火速“请”她喝茶,查善款、查账本,所有豪华物件都被收了个底儿掉。那夜风很大,庙门口还有人偷偷流泪,说啥也想不通:本来清静之地,变味儿了。可惜啊,香客花钱捐庙,是想积德修心,没想到钱都落了别人腰包。
越琢磨越心痛。其实这几年,佛门早就不再是避风港,假尼姑假和尚扎堆捞钱。老妈说:“现在庙里,有几个是真正修行的?”或许释智定这种“变脸术”不算独一份,但问题就在于,她做得太过了。早些年,寺庙在乡间还能带动希望,现在一夜之间,信仰都像掉进深坑。唉,有人说社会风气烂了,其实人心才难修。咱也没法挑明是谁好谁坏,只能悄悄提醒,别被佛门的名头迷了眼,见了香火钱的路,总归要多长个心眼。
往后定慧寺还会不会有下一个“释智定”?没人能说清。信仰若是变成生意,庙门外看热闹的,总归不在少数。佛还是那个佛,庙还是那个庙。只是人和心都不是当年的了。到头来,谁还能信什么是真正“清静之地”?这事你怎么看?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