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丽丽这是咋了?直播时满嘴污言秽语,网友从同情慢慢变成厌恶
“出差被灌酒,第二天醒来在酒店浴缸”,这句话去年刷屏时,评论区一水儿的“姐姐别怕”。可谁也没想到,一年不到,风向变了:2000万赔偿清单流出,有人开始喊“讹钱”;直播里她情绪崩溃,弹幕飘过“戏真多”。
工伤认定书明明盖着红章,却挡不住热搜从#崔丽丽加油#滑到#完美受害人翻车#。
有人纳闷:都认定工伤了,怎么还吵?
答案藏在7月那份仲裁反诉里——公司甩出录音,说她去年10月主动提“私了”;3月她递去的明细写着“精神损失800万+未来20年误工1200万”,朝阳区监察直接盖章“超法定”。
钱数一高,故事就从“职场性侵”滑向“天价索赔”,谁还关心她夜里是不是还梦见浴缸的水龙头没关紧?
更尴尬的是医学报告。
北大六院5月更新:PTSD没错,但合并“边缘型人格障碍”。
翻译成人话:情绪像过山车,直播里突然大哭、摔杯子,观众前一秒心疼,后一秒皱眉——“果然不稳定”。
心理学老师私下吐槽:边缘型最容易被截图当“黑料”,一张哭到扭曲的gif,比十页伤情鉴定跑得快。
女权圈也悄悄分裂。
全国妇联停了转发,只剩民间小群还在接龙“姐妹撑住”。
数据不会骗人:微博话题阅读8亿,正向词占比从72%掉到39%,几乎腰斩。
有人退群,怕“被连坐”;有人坚持,怕“一退就坐实仙人跳”。
两边吵到最后,核心问题被挤到角落:以后出差女生还要不要带防狼喷雾?
企业先怂了。47家公司连夜改制度:禁止异性单独出差、强制装行程APP、晚上十点视频打卡。
HR朋友苦笑:“一刀切最简单,反正锅不背在人身上。
” 只是没人问:如果客户非让喝,这杯酒到底算KPI还是工伤诱因?
法律圈也在等9月开庭。
政法大学老教授搓着茶杯念叨:“工伤认定突破了,可索赔路径还是老路——要么刑事附带民事,要么劳动仲裁。
要价太高,反手就能被扣个‘敲诈勒索’,42条等着呢。
”旁边年轻律师补刀:“边缘型人格”一出来,法庭质证又有新靶子——“你当时到底同没同意”会被问十遍。
说到底,围观群众要的不是真相,是剧本。
剧本A:完美受害人,一滴酒不沾,被拖进房,第二天立刻报警,索赔只要医药费,多了就是贪心。
剧本B:心机女郎,先暗示后涨价,直播卖惨,公司一给钱就撤。
现实?
现实是崔丽丽两样都没照着演,于是被两边弹幕一起骂。
可骂完别忘了:
1. 出差酒桌还在,下次轮到谁?
2.PTSD+人格障碍不是免死金牌,也不是原罪,它只是提醒“心理干预越早越好”。
3.立法窗口已经打开,《反职场暴力法》草案里若能把“灌酒”写进暴力清单,比转发一万次“姐姐加油”有用。
故事没完,9月民事庭见。
到时候别只盯着赔偿数字涨跌,也看看法条里有没有多出一句“非工作时间性侵可认工伤”。
那句话才是下一任出差女生的护身符,而不是我们手里的键盘。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