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脱湖泊Zp7 发表于 2025-10-6 00:27:13

2015年,吉林女尼姑释智定落网,徒弟揭露其私人生活,奢靡令人震惊

夜色里的住持:一个寺院女主持的翻车人生

佛门本是“清静之地”,过去能够出家的僧侣也都是看破红尘之人,但即便如此,若非真的放弃世俗,并与佛有缘,一般情况下,世俗之人想要出家也并不是可以随意成功。
可人心里那点欲念,不会因为披上袈裟就突然熄火。香港大埔有座定慧寺,住持是个女人,夜里她不是敲木鱼,是坐在霓虹灯底下喝酒。香客的善款一笔笔进寺,豪车却一辆辆停在她的车库——这事一爆出来,整座城都觉得扎眼。

真正把这锅揭开,是2015年。那年夏天,媒体忽然传出:定慧寺的女住持释智定,涉嫌挪用善款、假结婚、生活奢靡。佛门之外的人一听就炸了锅,佛门之内的人更是脸色发青——这不是普通的绯闻,这是要命的信任坍塌。你说一个寺院,一年到头靠的是什么?不就是别人心里那份“我拿出点钱,积一份德”的朴素念头嘛。
往前翻她的履历,也不是天生就走这条路。她出生在1967年的东北乡下,原名史爱雯。小地方,冬天冷得厉害,街上风一刮,尘土末子都能打脸。她读书不多,心却大,总觉得山那边有光。年轻时候她离开了老家,往南走,听人说香港机会多,挣钱快,不少人从此翻了身。

但香港不是谁来都能留下来的。她没学历、没背景,也没有能说得上话的亲戚。她选择了最现实的那条路:找个本地人结婚。七年过去,拿到永久居民身份,婚就离了。之后她给自己换了个名字——龙恩来。你看,一个人的名字本身也是一种选择:重新开始,至少在纸面上。
可拿到身份,不代表生活就顺了。她很快发现,寺院这个系统,既有光,也有影。香港社会里,不少有钱人捐庙、修佛像、做善事,钱进来多,监管却不算严。她敏感地嗅到了机会。2002年,她在宝莲寺剃度做了尼姑,法号释智定,师父是当时的主持初慧。过不了多久,她被安排去大埔的定慧寺掌管事务。话说到这,你大概能想明白:位置一到手,门就开了。

如果她只是在寺里好好做事,这故事不会被提起。问题是,她像是拿了一张通行证,把佛门当成了自己的跳板。定慧寺的账户里曾经有捐款累计,大约六百万港币,查到最后,剩的不到六十万。她口头上说用于修葺寺院,可你去看那地方的墙,还是旧墙,瓦还是老瓦。香火还在烧,庙檐却掉漆——钱去了哪儿?大家心里其实都在有数。
有人说她白天基本不出现,佛事也很少搭理,房间倒是装修得花里胡哨,软床厚垫。晚上则是另一番光景:一位男司机开着奔驰来,接她出去唱歌、喝酒。没去夜店的时候,就回她在大埔“比华利山”的房子,那个社区名字听着就富贵,房子市面价接近四千万港币。手里离不开最新款手机,包和化妆品都认牌子。抓捕当天,从她房间里还翻出了奢侈品牌的内衣、假发、丝袜,甚至吹风机——这些东西本来再普通不过,可一放在尼姑的抽屉里,就变得刺眼。

最叫人一头雾水的,是她还被指先后同两位内地的出家人登记结婚。有传言说是为了帮对方拿身份。你可以怀疑这背后的利益链,也可以理解人心在现实面的拧巴,但不管怎样,把婚姻当成手续,把戒律当成装饰,这两件事叠在一起,谁看都知道不对劲儿。
在香港,定慧寺是有董事的。其中一位是翁静晶,性格利落,认死理。她对账目一看不对,递了一纸调查申请。你别小看那张纸,像一只手把黑布掀开了个角。相关部门很快进场取证,入境处这边也动作迅速,围绕假结婚及相关问题展开调查,几个人先后被带走。僧房的门打开,外面的世界瞬间闯进去,空气都变了味。

这里插一句闲话。我在香港的朋友讲过一个细节:很多上了年纪的妇人,去寺里拜一拜,不求大富大贵,就求个平平安安,她们口袋里也不是很富余,捐出来的钱有时候只是几十、一百,攒着攒着,庙里就有了大数。你说这钱,它不是凭空来的,它是别人心里那点善念堆出来的。这个事一出来,最伤的不是那些几百万的数字,是那几双老手的信心。
也有人替她辩,说她不过是借佛门的门脸做了世俗人常做的事,社会总有灰色地带。可你别忘了,她是住持,是带头的人。庙里的人看她,香客也看她。她这一步走偏,不只是自己偏,是把一群人的心往斜道上领。我们常说“出家人讲空”,其实空的是执念,不是责任。

她的故事也让人想起另一句老话:地方再清净,人的欲望要学会放下。可放下谈何容易。她一路从东北走到香港,换名字、换身份、换行当,步步都是精心算过的棋。你要说她没有能耐?也不是。她很敏锐,知道哪里是入口,哪里是出口。只不过,太多棋往前走着走着,就忽略了棋盘的底线。
事件之后,宗教界的朋友们不止一次地开会检讨,完善财务制度,加强透明度,这是必做的事。社会舆论也吵成一团,有人失望,有人愤怒,有人冷笑。大家的情绪都不轻。可是冷静下来,还是得问一句:我们到底该怎样看待信仰里的“人”?寺院不是真空,人也不是石头。清规是清规,人心是人心,两头都要看着。

写到这儿,我忽然想到一个场景:夜里,大埔的山风吹过庙檐,风铃响得有点低。早晨,香客来上香,帽子夹在腋下,口袋里摸出皱巴巴的钞票。他们不知道这些钱过去几年里被怎样花掉,只希望自己的小心愿被听到。这件事发生之后,他们还会来吗?会,但会更加犹豫。信任就像庙里的青苔,一旦被踩坏,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再绿起来。
至于释智定本人,我们很难替她总结一个“教训”。她的命运像一条河,有曲折、有暗涌、有一段段看似宽阔的水面。我们可以批评,可以愤怒,但也别把所有坏事都归到“佛门不清净”的那四个字上。庙还在那里,木鱼也还在敲。人心要修,制度要修,香火要修。至于她,走到这一步,是一步步自己把路铺成了滑坡。

故事到这儿先收住。你说信仰是用来救人的,还是被人拿来谋利的?可能两者都在现实里发生。我们能做的,是尽量把后者的空间缩小。下次你进寺院,抬头看看那块匾,低头看看自己的手,想想你要捐的那点钱,心里有个尺。毕竟,清静不在墙上,在人心里。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5年,吉林女尼姑释智定落网,徒弟揭露其私人生活,奢靡令人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