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大二女生宿舍生娃后续!舍友曝料其家境优渥,性格单纯
凌晨三点的尖叫声,撕裂了甘肃一所职业学院女生宿舍的平静。下铺的同学掀开帘子,看到的不是熟睡的室友,而是一个蜷缩在血泊中的苍白身影。她怀里的被子下,浸透床单的鲜血还在蔓延,而她只是虚弱地重复着“没事,别声张”。没人知道,这名每天穿着宽松卫衣、甚至还参与体育打卡的女孩,已经怀胎十月。十几分钟后,她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宿舍里的几个女孩慌乱地分头行动,一个打120,一个冲去找辅导员。救护车刺耳的鸣笛声惊醒了整栋楼。医护人员用担架抬下一个被米白色棉被裹得严严实实的人,看不清脸,只露出一截没有血色的手腕,棉被边缘渗出的暗红色痕迹,让围观学生的心都揪紧了。紧接着,另一名医生抱着一个粉色襁褓里的婴儿匆匆下楼,微弱的哭声像针一样刺痛了在场每个人的神经。这个画面迅速被手机记录下来,并在几天后引爆网络,伴随而来的是一条令人不寒而栗的传闻:产妇大出血,没抢救过来。
所幸,死亡传闻很快被官方通报戳破。学校证实了事件的真实性,并澄清母子平安,女孩送到医院时血红蛋白只有正常人的一半,属于重度失血,经过紧急输血才脱离危险。新生儿2。8公斤,一切正常。这条澄清通告并未平息舆论,反而将一个更沉重的问题抛了出来:那个让女孩独自在鬼门关走一遭的男人,孩子的父亲,去哪了?有人爆料,他也是一名学生,事发时就躲在自己的宿舍里,拒绝出面,仿佛这一切与他无关。
这种男方“隐身”的戏码,在类似事件中总是一再上演。此前另一所高校发生过同样的事,女生在宿舍产子,她的男友竟吓得躲在被窝里瑟瑟发抖,直到辅导员找上门,才被强行拽出来。面对女友家人的质问,他全程低着头,一言不发。逃避,似乎成了这些年轻男性面对责任时的唯一选择,他们将怀孕和生育的全部风险,像甩一个烫手山芋一样,毫不犹豫地甩给了那个同样惊慌失措的女孩。
“近十个月的孕期,不可能毫无察觉,让女生独自面对生产风险,这种责任缺失比事件本身更令人心寒。”
女孩的父母接到电话时还在外地打工,连夜开车赶到医院。看到病床上的女儿和保温箱里的外孙,这对中年夫妻当场愣住,从最初的愤怒斥责,到后来只剩下沉默的泪水。母亲一遍遍抚摸女儿的手,喃喃自语:“每周都打电话,问她吃得好不好,钱够不够花,她怎么一个字都没提过……”这种中国式家庭沟通的悲哀在于,我们关心温饱,关心成绩,却唯独忽略了孩子的情感世界和那些难以启齿的秘密。等到秘密以一种惨烈的方式爆发时,一切都晚了。
事实上,这类藏在高校隐秘角落的极端事件,远不止这一起。哈尔滨有女生在教学楼厕所分娩,婴儿卡在隔间缝隙差点窒息;山东一名大三女生把刚出生的孩子装进垃圾袋,幸好被宿管阿姨发现哭声;更早之前,陕西一个16岁的女孩直接在操场角落生下了孩子。这些事件里的女孩们,无一例外都选择了极力隐瞒,用束腹带勒紧肚子,用宽大的衣服遮掩身形,刻意疏远朋友,把自己变成一座孤岛。她们不是没有常识,而是恐惧压倒了一切,害怕面对学校的处分、家长的责骂和周围人的眼光。
这种恐惧背后,是整个社会在性教育和责任教育上的巨大缺口。我们羞于谈论性,却又放任年轻人通过各种碎片化甚至错误的渠道去了解它。结果就是,他们可能知道如何发生关系,却不知道如何避孕,更不知道意外怀孕后应该怎么办。当一个年轻女孩发现自己怀孕时,她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求助,而是如何把这个“麻烦”藏起来,直到再也藏不住为止。学校的体检、辅导员的查寝,这些本可以发现异常的环节,在刻意的隐瞒面前,通通失效。
网络上的讨论更是撕裂。有人痛斥男孩没有担当,有人指责女孩咎由自取,甚至还有人发出“提前抱娃省了彩礼”这种毫无同情心的怪论。但在一片喧嚣中,也有理性的声音开始浮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单纯的指责毫无意义。有教育博主开始分享青少年性教育课件,科普孕期不同阶段的身体变化和风险,评论区里,网友们自发接力,提醒大家“出现停经、嗜睡要及时检查”“任何时候健康都比面子重要”。
“大学生需要的不是指责,而是系统的性教育与责任教育,教会他们保护自己、承担后果。”
这场风波最终会像其他热点一样慢慢平息,但它暴露出的问题却不会自动消失。学校的处理方式也成了一个微妙的观察点,是简单地作出退学处分,还是给予人性化的关怀,允许其休学保留学籍?处罚一个犯错的学生很容易,但如何帮助她走好接下来的人生路,如何避免下一个女孩重蹈覆辙,才是教育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
医院的病房里,阳光照在白色的被单上。女孩靠在床头,脸色依然苍白,她的母亲坐在一旁,安静地削着苹果。保温箱里,那个意外降临的小生命睡得正香,对外界的喧嚣一无所知。辅导员送来了同学们整理的课堂笔记,扉页上写着一行字,“等你回来一起考试”。或许,对于这个刚刚经历了一场人生浩劫的年轻母亲来说,这句简单的话,是此刻最温暖的希望。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