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赏涛的观客 发表于 前天 21:42

电影市场风云变幻,胡歌电影之路何去何从?

在如今瞬息万变的电影市场中,票房成绩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行业的兴衰起伏与演员的生存状态。

近期,电影市场的种种现象以及胡歌在电影领域的表现,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热议,可在这热闹表象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深挖与怀疑的地方。
先来聊聊当下的电影市场。今年暑期档,电影市场热闹非凡,各种类型的影片纷纷登场,让电影人一度产生了票房过5亿轻而易举的错觉。然而,9月的电影市场却来了个“急刹车”,迅速降温,观众数量大幅减少,许多电影别说冲击高票房了,就连回本都成了难题。这种市场热度的骤变,真的只是偶然吗?会不会是电影行业前期过度透支观众热情,导致后续市场疲软?毕竟如今电影市场宣传手段层出不穷,很多影片在未上映前就造足了声势,可实际质量却参差不齐,观众被“忽悠”几次后,自然会变得更加谨慎,不再轻易为噱头买单。
票房成绩的背后,题材和营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拿《消失的她》《孤注一掷》来说,它们作为典型的“事件电影”,凭借独特的题材优势,吸引了大量观众,票房一路井喷。

但我们不得不怀疑,这种因为题材红利而取得的高票房,究竟能持续多久?当观众对这类题材的新鲜感过去,后续同类型电影是否还能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和票房?而且,过度依赖题材优势,是否会导致电影创作者忽视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内涵,只为追求短期商业利益而粗制滥造?

而乌尔善执导的《封神》,则将营销玩出了新花样。一开始,乌尔善就坦言如果《封神》票房失败,自己会走上10年的还债之路,这种“悲情营销”成功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

之后,他又承诺票房突破30亿会开“封神演唱会”,进一步刺激了观众的观影欲望,最终成功拿下25亿票房。不过,这种“伸手要票房”的行为也引发了一些争议,让人不禁怀疑其做“好电影”的初心是否还在。

营销固然重要,可如果电影本身质量不过硬,仅靠营销手段来吸引观众,那这种票房的成功又能有多少含金量呢?一旦观众发现电影名不副实,对导演和影片的口碑都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对整个电影行业的健康发展也极为不利。

在9月冷清的电影市场中,也有一些影片脱颖而出,比如《第八个嫌疑人》。

该片上映5天票房就破了2亿,虽然在热闹的8月份这样的成绩可能排不上号,但在9月却成了“王炸”。不过,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部片子的质量其实一般,能有这样的票房成绩,很大程度上是沾了张颂文和片名的光。

这就让人怀疑,现在的观众在选片时,是不是过于依赖演员的名气和片名的噱头,而忽略了电影本身的质量?一部电影的成功,难道真的可以仅仅靠演员和片名来支撑吗?

再把目光聚焦到胡歌身上。胡歌在电视剧领域的成就可谓有目共睹,从早期的《仙剑奇侠传》,

到前几年的《伪装者》《琅琊榜》,再到去年的《县委大院》,

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角色,拥有强大的路人缘和知名度。他的下一部剧是与香港殿堂级导演王家卫合作的《繁花》,

一旦播出,很可能引发收视狂潮。然而,在电影领域,胡歌却陷入了困境。

他主演的文艺片《不虚此行》首日票房仅930万,上映5天不到两千万,这样的成绩实在难以令人满意。

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有人觉得它温暖有力量,通过“写悼词的人”闻善的视角,展现了在“死亡”面前的人性思考;但也有人认为电影空洞乏味、矫情做作,长达2个小时的观影体验就像一场煎熬。

从电影本身来看,存在情节平淡、台词尴尬、角色对话不生活化等问题,演员的演技也备受诟病,胡歌用面无表情诠释角色难以让观众共情,齐溪、黄磊、吴磊等演员的表演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瑕疵。

这就让人怀疑,胡歌在选片时是否存在判断失误?他是否过于追求艺术表达,而忽略了观众的观影需求和市场反馈?文艺片本身受众相对较小,如果电影在艺术表达和观众接受度之间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很容易陷入票房惨淡的困境。

胡歌离开吴京后,电影之路似乎变得更加坎坷。此前与吴京合作的《攀登者》取得了11亿的票房,

让他在影坛扬眉吐气了一把,但之后他挑大梁主演的《南方车站的聚会》票房仅有2亿。

如今,他又在小众题材里兜兜转转,总票房与后辈朱一龙、易烊千玺相比差距较大。

我们不禁要问,胡歌是真的在小众题材领域深耕,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电影风格,还是只是在电影市场迷茫中找不到方向,只能在小众题材里“碰运气”?

他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电影之路,调整选片策略,多尝试一些商业与艺术平衡的影片,以提升自己在电影领域的票房号召力和影响力?

电影市场变幻莫测,胡歌在电影领域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他能否突破困境,在电影市场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让我们拭目以待,同时也希望整个电影行业能更加注重电影本身的质量,少一些营销噱头,多一些真诚创作。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电影市场风云变幻,胡歌电影之路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