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九三阅兵亮出“杀手锏”,美国心惊,中方想要的效果来了
九三阅兵刚落幕,23 款新装备震撼亮相的余波未平,外媒和特朗普的反应已炸开了锅!外媒不停地报道,《纽约时报》直接用了那句很醒目的表述——中国不会再受欺侮;半岛电视台从百年屈辱说起,把“不会重演”这几个字强调得很厉害;印度媒体关注的是阅兵的规模和气势,甚至给中国贴上了“后美国时代引领者”的标签。在社交媒体上,特朗普发了祝贺,这让日本媒体都很惊讶。在镜头之外,还有一条容易被忽视的主线在发展:CNN等媒体很少见地密集提到日本二战时的暴行,南京大屠杀这个沉重的话题又一次进入了全球舆论场。换句话说,阅兵场上展示的是强大的军事力量,舆论场里确立的是价值秩序,这两条线相互配合,达到了一次非常少见的“内外同频”。
中国这次阅兵,不是单纯地展示实力,而是把整个军事体系都展示给大家看。真正让专业人士刷屏的,不是某一个装备型号,而是那张“从天到地、从战略到战术”的完整网络——预警、探测、指挥控制、拦截、评估等环节一体贯通。红旗 -29的出现,只是这张网里最关键的一部分。过去很多人对反导的理解就是“末段补漏”,也就是在目标快落地的时候再去拦截,这种打法就像守门员扑点球,扑对几次靠实力,扑错一次就麻烦了。红旗 -29把拦截的范围往外扩大了,增加了决策时间,打乱了对手的计划。有了它,红旗 -19可以在高层末段进行“补刀”,红旗 -9可以针对巡航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的低空威胁进行“清场”,三层防御体系叠加在一起,这才叫“体系”。
很多人喜欢把美国的“金穹”计划和我们对比。特朗普当年提出的那个计划,说要实现天基预警、陆基拦截,把高超音速目标都能一网打尽,听起来就像科幻片里的场景。预算也给了,PPT做得也很漂亮,可一实际操作就发现到处都是问题:高超音速导弹的飞行轨迹不符合常规,中段拦截的时间窗口非常窄,而且涉及太空目标还容易把国际规则搞得很复杂。你要同时解决这些问题,就好像把科技、财政、条约和战略稳定这四辆车绑在一起拉,哪一辆出问题,整个计划就会失败。中国这次做的事情,是把那些看起来很美好的梦想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工程。每个环节都可以验证、可以形成闭环,最终把可靠的反导能力展示了出来。你会发现,我们这种做法更符合实战需求,更注重防御性安全,也更具有长期可持续性。
再来说说细节。红旗 -29主要负责弹道导弹的中段拦截,这一环节代表的是对远距离高价值目标的非接触式拦截。从技术角度看,中段拦截不是靠某一项特别厉害的“黑科技”,它要求整个体系的水平都比较高:天基和地基预警要融合得好,测轨算法要稳定可靠,中段制导的末修纠偏要精准,拦截窗口内的火控分配要合理,而且拦截之后的效果评估也要准确。任何一个环节出点问题,误差就会从毫米级扩大到公里级。这类装备的亮相,说明我们的体系已经成熟了,而不是单纯地炫耀某个指标。这也是我说它“承上启下”的原因:往上它和天基预警、远程感知相连,往下和末段拦截、战术防空相接,横向和指挥控制、联合分配相关联。有了它,整个链路就完整了。
东风 -61、东风 -31B都亮相了,最后压轴的是东风 -5C,解说词直接说“打击范围覆盖全球”。这意思很清楚,中国的核反击能力,不是只针对某个战区的局部地区,而是可以覆盖全球。巨浪 -3的出现增强了海基核力量,根据公开报道,它的射程可以覆盖远方目标,那么在近海区域也具有战略威慑力,这对于那些想用“海上封锁”来换取战略安全的想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慑。在空中方面,“惊雷 -1”让空射远程打击成为了现实。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核力量一起展示在大家面前,这不是简单地多了一个发射平台,而是让核力量的生存能力、穿透力和二次打击能力都有了保障和互补。当核力量从单一形式变成了“三位一体”,外部想要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外界最喜欢把中美进行对比。美国的“金穹”计划追求的是“绝对安全”,这听起来很诱人,但实际上会让大家都不安全。你要是说你能拦住所有的攻击,就等于告诉对手,你愿意去挑战常规和核之间的界限。你再把天基拦截纳入计划,就相当于把太空军事化了。这种做法不仅会引发激烈的技术竞赛,还会在政治上造成“规则崩塌”的连锁反应。相比之下,中国这次传达的信息更实际:以防御为主、注重工程建设、强调体系协同、每个环节都可验证。这几个关键词,在军工体系内部叫“可用性”,在国际政治层面叫“可预期性”。可预期性不是说我们软弱,恰恰相反,这是我们敢于公开自己的底线,也敢于展示自己的能力。
再说说舆论效果。这次阅兵结束后没几个小时,外媒对二战亚洲战场的回顾突然增多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罪行又被重新提出来,CNN等媒体以前很少这么密集地提到南京大屠杀。特朗普的祝贺也很有意思,虽然政治立场不同,但在反法西斯这个大背景下,中美曾经是盟友,这是历史事实。当国际社会重新讨论“谁在战争中做了什么”这个问题,东亚安全叙事的“原点”也在慢慢回归。中国的这两次大规模纪念活动,本质上是在和世界探讨历史记忆的边界:历史不是可以随意选择的,更不是用来公关的工具。你可以花钱去掩盖一些事情,但舆论场里不只有搜索引擎,还有幸存者的证词、博物馆的档案,以及越来越坚定的公众记忆。
读者可能会问,阅兵的热闹过后,实际影响能有多大呢?我的判断是,短中期都会有变化。在军事层面,反导系统和“三位一体”核力量的公开,改变了外界对中国战略意图和能力的评估模型。对手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必须要投入更多资源用于突破我们的防御、进行多方向分散、实施欺骗和反侦察,这会大大增加他们的成本。在外交层面,当我们以直观的方式告诉世界“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其他国家对我们的误判风险就会降低,试探我们的频率也会减少。在舆论层面,关于二战史观和东亚安全秩序的话题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那些靠花言巧语蒙混过关的说法将会面临事实的检验。
有人会说,这样的展示会不会引发军备竞赛呢?我觉得可以换个角度看:如果中国不把自己的防御体系加强,在外部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们怎么维持稳定呢?事实是,周边部署的高端武器平台越来越多,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威胁。防御不是消极的表现,稳定也不是退缩。只有把家门口的防御做好了,我们才有更多的空间去谈合作,去和那些愿意遵守规则的国家合作。
再看看外界反应中的一些隐藏信息。印度媒体提到的“后美国时代”,我不太认同这种说法,世界的权力结构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我更关注的是“分布式秩序”的发展方向。当一个大国在反导和核威慑方面做到了体系化、透明化和稳定化,它在地区秩序中自然就会有更大的话语权。这不是要“取代谁”,而是要看“谁更能维护边界、遵守规则”。这次阅兵给出的答案,很有分量。
中方这次想要达到的效果,确实达到了。外部看到了我们的硬实力,内部增强了信心和定力;周边国家知道我们的防御体系正在形成,其他国家也清楚我们的威慑力量不是摆设;那些想要否认历史的人被舆论逼着去面对事实,那些想要维护和平的人对我们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真正的安全,不是把世界隔绝在外,而是把不必要的风险挡在外面。这次阅兵把“防御”和“进攻”的分寸把握得很好,既让对手知道我们有能力应对,也让伙伴看到我们的边界和原则。
现在的世界不缺武器,缺的是对边界的尊重。当一个国家用最克制的方式展示自己最强大的力量,这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表现。看完这次阅兵,我更加坚信一个判断:在可预见的未来,东亚的安全形势会变得更加复杂,但也会更加稳定。复杂是因为有更多的因素需要考虑,稳定是因为我们对安全的计算更加清晰。有了完善的防御体系,我们心里就有底了。这句话,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实在。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