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鲫鱼 发表于 2025-4-14 09:27:52

贾玲转型:从争议到创作重生

【事件直击】
今年春晚观众席上少了个熟悉的身影——那个曾用笑声承包年夜饭的"开心果"贾玲。当#贾玲退出王牌对王牌#、#大碗娱乐股权变更#等词条接连冲上热搜时,舆论场炸开了锅:这位手握88亿票房的喜剧女王,真被自己"作"没了吗?
【争议旋涡】
《热辣滚烫》的票房捷报还带着余温,贾玲却因"消失"陷入舆论风暴。从综艺常驻到春晚钉子户,这位"国民校花"的突然沉寂引发诸多揣测。有人翻出她减重25斤的纪录片,质疑其贩卖身材焦虑;有人统计她三年未登春晚的纪录,揣测是否遭遇封杀;更有人发现她悄然退出亲手创办的公司,断言其江郎才尽。



但真相往往藏在聚光灯之外。
【破茧之路】
时间倒回20年前,湖北山城姑娘贾玲的北漂故事堪称现实版《喜剧之王》。两次艺考失利,住过地下室,当过服务员,这个揣着相声梦的姑娘在男性主导的喜剧江湖硬生生闯出天地。2010年央视春晚后台,她裹着军大衣啃面包备战首秀的画面,至今仍是草根逆袭的经典注脚。
"喜剧是面照妖镜。"贾玲曾如此形容自己的创作哲学。从《你好,李焕英》到《热辣滚烫》,她总能用笑声包裹泪水,在商业与艺术间走出独特曲线。当《李焕英》创下54亿票房神话时(猫眼数据),这个数字背后是女性导演在影视圈不足10%的生存现状(中国电影家协会2022年度报告)。



【转型阵痛】
身处流量时代,艺人的每次转身都伴随着刺耳杂音。贾玲的"消失三部曲"——退综艺、别春晚、离公司,恰逢影视行业深度调整期。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23年影视公司注销量同比增加23%,在这个内容为王的转型当口,选择回归创作本心或许才是破局之道。
"来日方长"的微博动态像句暗语,让人想起斯皮尔伯格成立安培林娱乐时的宣言:"当你想改变游戏规则,首先要离开牌桌。"在短视频冲击传统综艺、AI改写创作逻辑的当下(《2024中国文娱产业发展蓝皮书》),深耕内容或许才是应对行业剧变的最佳策略。



【观察者说】
我们习惯用显微镜观察公众人物,却常忘记创作者需要呼吸空间。当34岁的张小龙在东莞出租屋写下Foxmail时,没人料到这会是微信的序章。贾玲的暂时退场,何尝不是种以退为进的智慧?毕竟在影视寒冬中,能存活下来的从来不是最喧闹的,而是最坚韧的。
这个时代从不缺昙花一现的流量,难的是细水长流的创作。当我们在讨论"贾玲去哪了"时,或许更该思考:要给内容创作者留多少生长间隙?毕竟好作品从来不是在热搜词条里诞生的。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贾玲转型:从争议到创作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