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播将至!于和伟王阳硬核飙戏,反战剧王炸预定
《八千里路云和月》定档央视的消息一出来,朋友圈里几个影视行业的老油条都在转发。这帮人平时看片眼光毒得很,能让他们集体叫好的剧,基本错不了。
于和伟加王阳的组合挺有意思。
前者是能把反派演成主角的老江湖,后者是近几年突然开窍的演技派。
这俩人凑一块演抗战剧,好比郭德纲和于谦说相声——一个抖包袱,一个接得住。
故事背景放在抗战时期不新鲜,但剧情切入点有点东西。
友军将领张云魁因为上头瞎指挥导致全军覆没,这种情节在以前的抗战剧里很少正面描写。
编剧敢这么写,要么是胆子肥,要么是真挖到了史料。
听说剧本打磨了三年,光历史顾问就请了五位,这年头肯下这种笨功夫的剧组不多了。
万茜这次演什么角色还没公布。
这姑娘选剧本向来刁钻,从古装到现代剧,每次亮相都能整出新花样。
去年她在《县委大院》里演个基层干部,连指甲缝里的泥巴戏都到位。
这次突然跳槽到战争剧,估计又要憋个大招。
导演张永新是个狠角色。
《觉醒年代》让他把白玉兰奖杯抱回家,这次带着原班人马转战抗战题材。
他拍戏有个特点:能把教科书里的历史人物拍成活人。
上次把陈独秀拍得会蹲在胡同口吃卤煮,这次不知道会给抗日英雄安排什么接地气的细节。
现在影视圈有个怪现象:流量明星扎堆拍偶像剧,真正会演戏的反倒去碰正剧。
王志文带着《暗夜与黎明》还没播,这边于和伟的抗战剧又杀出来了。
老戏骨们这是约好了要给年轻演员上课?
不过话说回来,抗战剧确实需要沉淀,小鲜肉们演个霸道总裁还行,真要演在战壕里啃冻土豆的军人,怕是表情管理都要崩。
这部剧最让人期待的是人性描写。
预告片里有个镜头:王阳扮演的士兵看着战友尸体,脸上不是常见的愤怒,而是一种麻木的平静。
这种处理比吼破喉咙的表演更难,也更有后劲。
现在观众不好糊弄了,光靠手撕鬼子的神剧套路,电视台收视率都救不回来。
央视这次把《八千里路云和月》放在黄金档,意思很明白:要给抗战剧立个新标杆。
从制作特辑看,服装道具确实下了血本。
国军德械师的制服扣子都是按博物馆藏品复刻的,战地医院的纱布还特意做旧处理。
这些细节烧钱,但观众现在就吃这套——毕竟都被《亮剑》里李云龙的破棉袄养刁了胃口。
抗战剧最难把握的是尺度。
拍得太惨烈容易压抑,拍得太轻松又成了儿戏。
听说这部剧找了二十多位抗战老兵后代当顾问,战场戏都按当年真实战役的战术布置来拍。
这种较真劲儿值得点赞,总比某些剧组用烟花冒充炮弹强。
现在影视行业寒冬,敢拍大制作抗战剧的都是真汉子。
投资方肯掏钱,说到底还是看好于和伟这些人的票房号召力。
这位于老师最近几年演啥像啥,从曹操到陈独秀,每个角色都能演出新意。
有观众开玩笑说,看他演戏就像看变魔术——明明知道是假的,还是忍不住叫好。
王阳的逆袭挺励志。
十年前还在演霸道总裁的跟班,现在都能和于和伟平分秋色了。
他在《叛逆者》里演的反派让人恨得牙痒痒,这次转型演抗日英雄,估计又能圈一波粉。
这哥们属于典型的"剧抛脸",每次出现都像换了个人。
万茜要是能把女兵演好,以后抗战剧的女主角就有新模板了。
现在这类剧里的女性角色容易走极端,不是哭哭啼啼的拖油瓶,就是手拿双枪的女超人。
其实当年战地护士、通讯兵这些真实角色更有嚼头,就看编剧敢不敢写得复杂点。
《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个剧名取得妙。
岳飞的词牌用在这里,既点出抗战的艰苦卓绝,又暗合剧中人物的命运漂泊。
比起那些《雷霆战将》之类的咋呼名字,这种文化梗更对知识分子胃口。
现在讲究"得小镇青年者得天下",但能同时抓住文化人和普通观众,才是真本事。
抗战剧拍到今天,光靠爱国情怀已经不够了。
观众既要看热血,也要看人性;既要看胜利,也要看代价。
《八千里路云和月》预告片里有个画面:庆祝胜利时,活下来的士兵望着远方发呆。
这种克制的表达,反而比欢天喜地的结局更打动人。
这些年总说影视行业浮躁,但像《觉醒年代》《山海情》这样的剧证明,认真做内容永远有市场。
《八千里路云和月》要是能成,或许能带起一波抗战剧的文艺复兴。
毕竟历史就像老酒,关键看你怎么醒。
好戏不怕晚,就怕货不对板。
举报-反馈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