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同脸不同命!再看41岁王珞丹和41岁白百何,谁输谁赢已见分晓

IOCOscar6 · 昨天 21:10
白百何把二胎儿子送进北京一年学费二十万的国际幼儿园那天,王珞丹正在上海电影节的红毯上为一部豆瓣评分7.2的小成本文艺片站岗,两部新片都没有红毯直播入口,媒体区加起来的相机不到二十台,这就是她们2023年最直观的差距。
1.png

把时间往回倒一年,白百何的小红书账号还在发减脂餐,体脂秤上的数字从22%一路降到18%,她一边晒鸡胸肉一边把“妈妈”标签焊死在个人简介里,1800万粉丝里有一半是冲着看她怎么把丑闻翻篇来的。
2.png

数据平台给出结果:她2023年影视加代言入账超过3000万,法国欧树和国产Lily商务时装两个轻奢合同直接把她商业价值榜名次拉到48位,比2022年蹿升37位。
3.png

4.png

同一时间,王珞丹的微博只发读书笔记,粉丝数停在2600万不动,新接的SHUSHU/TONG设计师品牌代言连机场灯箱都没铺,业内评估她的全年商业收入不到白百何的三分之一,文艺片片酬低,品牌方又怕她“不带货”,排名直接跌出前一百。
5.png

6.png

很多人把差距简单归结为“丑闻”与“无丑闻”,其实真正分叉点是她们对“演员”这份工作的定价方式。
7.png

白百何在2017年事件后第一时间成立个人工作室,把股份分给带过她的老牌经纪人,用新人培养换资源置换,两年里她给平台递了不下十个都市女性项目方案,最终用《检察官与少年》换回电视剧入场券,悬疑题材、女检察官人设、央视旗下制作公司,所有元素都在告诉市场“我可以安全播出”。
8.png

王珞丹则选择把话语权交给导演,她2023年入围金爵奖的《消失的大象》拍摄周期45天,片酬按文艺片标准只够付她团队三个月工资,她却自己掏钱留组做后期剪辑助理,理由是“想学整片流程”,结果电影口碑不错,但票房预测只有800万,还不够白百何一部网剧一集的打包价。
9.png

身体管理也被她们当成商品在经营。
10.png

白百何每天六点送完孩子去幼儿园,直接进健身房拍vlog,把18%体脂写进宣传通稿,告诉品牌方“我能代表自律妈妈”。
11.png

王珞丹被拍到苹果肌变饱满,医美博主分析她做了线雕,她没否认,只说“角色需要好状态”,可文艺片导演并不在乎演员脸上有没有皱纹,观众也不为她的“好状态”买票,于是外形投入换不回相应溢价,成本沉没在院线排片里。
12.png

更关键的是她们对“家庭”这张牌的打法。
13.png

白百何让现任丈夫张思麟从幕后导演转做制片人,两口子把“家”的概念做成生意:亲子vlog、育儿分享、夫妻档项目,平台喜欢这种稳定人设,广告商也敢把母婴、家居、教育产品堆过来。
14.png

王珞丹在《向往的生活》里公开说自己单身,没有孩子,也不打算“为结婚而结婚”,一句话断掉母婴市场,也断掉大部分需要“家庭场景”的代言,留下的只有书籍、咖啡、设计师品牌这些低频消费,品牌预算自然缩成小水管。
15.png

市场回报赤裸裸:白百何用两年把丑闻折旧清零,王珞丹用七年把“文艺女神”标签擦得更亮,却亮得发冷。2023年8月流出的选角内幕只是给这段分叉补了一个注脚——当年《奋斗》的米莱确实先找过白百何,她因为片酬高、档期满拒掉,王珞丹捡漏爆红。
16.png

十六年后,白百何学会先算回报再签合约,王珞丹还在用捡漏心态等好角色,结果一个爬到商业榜中段,一个留在文艺墙角,中间差着不止一个米莱。
17.png

后台偶遇那张被拍到的寒暄照片,两人笑得客气,身体却各朝一边,像两条平行轨道,各自车速早已不同。00后观众62%分不清她们谁是谁,对她们却是致命差异:白百何要的就是被看见、被购买,王珞丹要的是被理解、被记住,市场只给前者结账。
18.png

故事说到这儿,只剩一句大白话:同样一张起点票,一个换成商务座,一个留在慢车硬座,列车员不会回来补差价。
19.png

你愿意选哪边?
20.png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