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纸地保研通知书到一纸的诊断书,武大诬告案的两个人生似乎就此分出轨迹,前者将其视为人生的大礼,万幸的将自己的将来指向了更高更远的彼岸,而后者却将其视为人生的“死刑”判决书,将自己的一生都推向了深不见底的黑暗之中。 
 
基于2024年的夏季的来临,两份迥然不同的文件却在网络上引起了惊涛骇浪,各界的舆论都纷纷为之所动。根据两份分别出具的《香港浸会大学保送研究生入学资格的通知书》和《武汉某医院出具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书》可知,其涉嫌伪造了两份以上的《香港浸会大学保送研究生入学资格的通知书》和《武汉某医院出具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书》,同时也涉嫌对其造成的伤害不赔偿。正是由一年前那场震惊全国的“武大图书馆事件”,将两条原本相隔万里的命运的年轻人———杨某和肖某的生活,打得错综复杂的丝线相缠。 
 
无论他走到哪里都能被广大网友的举报所所“围剿”,他的一举一动都将成“网友”的耳目,甚至连他想吃的想喝的都能被及时的“曝光”在网上。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机,恰好杨某也在微博上大喜过望地晒出自己保研的喜讯。不知不觉的就将众人的视线都转移到了被她“毁掉”的那个人身上,纷纷在评论区问起了他的下落。 
 
回想起那初秋的武大图书馆的时光,时钟的指针似乎又悄悄地拨回了2023年的那一刻。就这样,在平常的阅览室中,肖某的复习生涯走向了人生的大转折——他第一次对了一个女生。对面的女生就这样一眼钉在了肖某的身上,从此肖某的课就再也学不进了。就这样,由于他那顽固的皮肤病,几乎无意中就给杨某的手机“留下了精彩的影像’,一连拍了个多小时都没停。 
 
这时候的图书馆里都围了很多人,我只想赶快地把这件事给平息了。但当回首往事时,肖某却感叹道:“那时的我,几乎是被逼的,才勉强写下了那封道歉信”。谁也没想到,这封本应让他息事宁人的道歉信,却最终成为了他校方对他的那一通处分的依据,更催生了这场网络的暴力事件。 
 
随处可见的处分通知下一出,肖某的个人信息就如同一道电极般被公之于众,迅速在各大平台的各个角落里都“被”广泛的传播了开来。随着他地照片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的P成了一副凄美的遗像,家人却接连收到一条条诅咒的短信,让他们的痛苦不仅仅是失去亲人的悲伤,还要在精神上承受这样的煎熬。不幸的是爷爷因看到这些不堪的信息而将长年的心脏病推向了最终的极点,最终也与我们分别了。 
 
无论我拿出医院的诊断证明都被无视了。但当时却因“不敢置信”而将这份最直接的证据——肖某的皮肤病诊断书的照片都给“家人”“公布”了出来,结果在汹涌的舆论面前,这份最直接的证据就如同石沉大海一样无人问津。 
 
伴随案情的逐步清晰,杨某在社交平台上的发言也越来越激烈,一副被冤枉的无辜之人,甚至开始对案件的调查者,甚至对整个法律体系都开始了无理的抨击.。不仅将肖某在法院的那一系列的隐私信息都公开了,还率先组建了“维权群”,号召更多的民众也来举报肖某。直到法官的最后一锤敲下,对肖某的性骚扰行为是否构成真正的犯罪也算是给出了一个准确的答案,这一场以性骚扰为导火索的闹剧才算在法律的层面上画上了最终的句号。 
 
但随着生活的日渐安定,心中的那道创伤却始终未能完全愈合.。可见肖某的PTSD的症状就表现为经常性的惊恐发作、睡眠的长期障碍、甚至对他人的社交也充满了恐惧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今的专业第一也只能抛下学业的光环,走上治疗的道路了。随着对未来的渴望和对自己能力的深信,杨某也如期地将自己的人生定位于了研究生的生涯征途上。 
 
如成都地铁的“偷拍案”那一幕般无声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令人不禁感叹其“高调低调”之相似,似乎也在反映着社会对性别问题的共同的心态——似乎性别的不平等已经不再被社会所关注了。但追风小叶的自证清白也未能带来正常的生活重回:她仍被广大网友所所怀疑,至今仍被一大群人视为“摄像头鞋女”。就像一道道的风波似的,先被无端的猜疑所“牵连”,接着便被一些不明真相的揭露所“推波助澜”,最后更在无所不用其极的网络审判下被彻底地“打入了地狱”,虽说最后法律的最后的裁决也给了他们最终的清白,但人生却已被无数的“疮痍”所徘徊。 
 
至今武汉大学对此均未给出明确的回应,也未对相关的处分予以撤销。但至今香港浸会大学对这起事件的态度却仍停留在“正在了解情况”的表态上,似乎对外界的质疑更是置若罔闻。 
如法律专家所言,只有通过建立更为完善地调查机制,我们才能真正的将问题的根子给找出来.。唯应将女性的勇于发声的权利与防止诬告对他人造成的不可逆的伤害两者都得以平衡起来。” 
 
床头的药盒一叠叠的都堆到了肖某的病房里,几乎快把他挤出去了似的。他的母亲眼圈都红了,“我们不求赔偿,只求学校能给我们一个彻彻底底的清白,让孩子的那一份不该存在的处分都能撤了。” 
杨某的最新一条微博的发布同时,她的所在地也由原来的“上海”变成了“香港”,而她对此的配文更是直抒胸臆地表明了她即将开启的新的人生篇章——“新环境,新开始”。” 
 
就像一出经典地《罗生门》一样,两个年轻人的命运却在一瞬之间就被无情的打破了。尽管事实的真相已经逐步的被理清,但却为之付出的代价却太过的沉重了。唯有当我们将对某事的冷静的理性推理所得的结论,置于对某事的激情的冲动所带来的情绪之上时,我们才能真正的避免成为下一个因欲望的驱使而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误的自己。 
 
但更为值得我们深入的反思,不应只是这场网络的狂欢后所留下的空虚,更应是对如何更好地构建一个更理性、更公正的维权机制的深刻的思考和不懈的探索。只有当我们能真正地让那些遭受冤屈的民众敢于站出来反映自己的痛苦的同时,也能真正地让那些无辜的民众免于恐惧的纠缠中,才能真正地体现出对人民的公平。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