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冬眠
编辑|冬眠
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8月1号,浙江横店,开机现场一片忙乱。张永新带着原班人马,陈晋抱着新剧本,大家都想做出点成绩来。
为啥选这一天?长征胜利快九十年了,剧组要拿出点像样的东西。
于和伟走进片场,剪了短发,黑色中山装,刚亮相就惹出100多条弹幕。有人说不像,有人说神似。到底像不像,今天咱们就来好好看看。
后面还有更惊喜的,周恩来、朱德的扮演者,绝对会让你意外。
重走“长征路”
剧组这次是拼了,把横店110号摄影棚改成“长征总部”。一楼全是手工布景,遵义会议会址1比1复刻,连砖头都找了老工匠砌。
布景区一走进来,草地野花全是真的。航拍那天,下了点小雨,泥巴里全是脚印,摄影师还嫌不够脏,让道具组扔了好几桶泥上去。
光是雪山场景,剧组特地跑到四川拍,演员冻得手都红了,王劲松还差点感冒,医务组天天紧盯。
说实话,这种剧没人敢乱拍,真要拍砸了,舆论分分钟能把剧组吞了。张永新在现场一句话最多:“再来一遍!”台词要求死严,最长一段20秒,谁超时谁就重来。
服装道具也全是定制,鞋子照着老照片做,连缝线都考究。600多张历史照片,团队一张一张过,历史顾问团每天都有人在盯着剧本改。说错一句话,第二天就得重拍。
剧组里的“长征领袖们”
于和伟,54岁,这么多年从没演过毛泽东。人家也很用心,花了半年时间,光笔记本写了12本,天天琢磨青年毛泽东的想法。
有人说他不够像,主要是脸型和唐国强版比差点意思。但你看他的眼神和动作,倒真有点味道。导演说,他要的是毛泽东从普通人到领袖的变化,那种“人味”得拿捏住。
现场看,于和伟每场戏都憋着一股劲,有时候为了一个细节能琢磨一下午。花絮里他跟导演掰扯怎么理解毛泽东和周恩来吵架的那场戏,连笔记本都翻烂了。
说到曹磊,这回演周恩来,真下了血本。一年时间瘦身,留胡须,走路都学得跟纪录片里一样。之前他演过鲁迅、聂荣臻,观众印象太深,这回得把自己“抹掉”。
他用录音机自我校正台词,拍戏前还跑去西花厅,光是模仿周总理的手势,练到凌晨。有人夸他儒雅,有人说还得再突破,别总停在“像”周恩来,还得演出那种“活”的感觉。
何政军这个朱德,更是不得了。家里有日记的红四方面军后代。他自己晒黑皮肤,剪寸头,眉毛画得特粗。为了体验生活,提前好几周就住进训练基地。
川籍身份让他说方言没障碍,连剧组都说他跟朱德“气质很像”。网友开玩笑说“赵刚进步太快”,其实他是把家族责任感演活了。每次拍完戏,何政军都要跟导演聊半天,生怕哪句台词说得不对。
再说王劲松演蒋介石,已经是第二次了。上次在《大决战》里就已经被夸“神还原”,这次更是每天晚上都在房车里翻历史资料,研究蒋介石的微表情。
拍摄时,他连眼窝的阴影都抠细了,语调也学得特别像。现场有人说,王劲松演的蒋介石有股狠劲,像个复杂的历史人物。
张晚意演张学良,黄晓明、万茜、李乃文也都来了,阵容说得上全实力派。剧组坚持“去流量化”,不用流量明星,怕观众出戏。
真实得人心
剧组最怕啥?怕观众说“做作”。所以这次叙事角度变了,不再搞那些“高大全”,而是通过普通战士的细节让人共情。
拍“飞夺泸定桥”那场戏,演员真在铁索桥上跑,没人敢吊威亚,大家都生怕摔下去,这气氛一下就到位了。
剧本里还加了不少普通人物的小故事,比如通讯员、女护士、炊事班班长,都是虚构的,但历史顾问团把关,每个人物都得有原型。
技术方面,剧组禁用滤镜,坚持原始调色。现场录音,风声、脚步声全都真录。
这样的努力不是没有效果,开机才一周,弹幕讨论就2.6万条,点赞5.8万。观众最关心的就是“演员能不能演活人物核心”。
当然,也不是没有争议。还是有人觉得加情感线有点多,怕“浪漫化牺牲”影响历史味道。导演倒是挺硬气,说现在的观众不喜欢说教,得用细节打动人。
真景实拍,尊重历史
再说拍摄周期,7个月,跨越浙江、贵州、云南、四川。每到一个地方,剧组都得重新适应环境,演员跟着吃苦。
草地航拍,雪山低温,连夜赶戏。有人说这样太拼,但导演说了:“不拼没诚意,长征不是靠想象拍出来的。”
拍摄期间,演员间配合也很讲究。于和伟和曹磊经常对戏,有时一场对手戏就拍一天,谁都不想掉链子。
何政军有时候自己加戏,导演乐得接招。王劲松一出场,气氛就不一样,大家都说他眼神能杀人。
观众期待高,但压力更大。能不能打动年轻人?导演说,得让大家看到“长征精神”还活着。
演员们都在拼,剧组也在赌,答案还得等观众一句话。等到长征胜利90周年,这一批人和这一批戏,能不能接住历史的“火把”,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信息:《伟大的长征》电视剧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