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北京三里屯路口,一辆奶咖色自行车混在车流里,后座的小人儿晃着小腿。
绿灯一亮,骑车女人单手扶把,另一只手护住孩子膝盖,动作轻得像在揉面团。
旁边等红灯的外卖小哥嘀咕:“这谁啊,车技这么稳。
”直到她摘下口罩,人群才认出是高圆圆。
不是摆拍,也不是偶遇。
她就这么骑了两年,每周三天,雷打不动。
有人算过,从国际学校到家,七公里,十八个红绿灯,她能把每个灯的时间掐到秒。
最绝的是,那辆瑞典自行车没装儿童座椅,横梁上焊了个小铁架,Rhea坐上去刚好卡住腰,像量身定做的小沙发。
学校门口停满埃尔法和路虎,她的自行车往那儿一靠,保安都得多看两眼。28万学费的学校,家长群里却传着一句话:“看人家怎么接孩子的。
”不是酸,是真服气。
赵又廷也骑同款,车把上挂个皱巴巴的帆布包,里面装着女儿的水壶和半块没吃完的面包。
有人扒出自行车价格,1万2,抵得上普通人三个月工资。
但有意思的是,车筐里常年塞着超市塑料袋,装菜装书装玩具,磨得起了毛边。
环保专家说得玄乎,什么“可持续生活方式”,其实说白了就是:孩子想摸树叶,随时能停;看见蚂蚁搬家,能蹲十分钟。
这比任何环保课都管用。
昨天拍到的小姑娘,下车时自己解开了帆布包扣,踮脚把水壶递给正在锁车的妈妈。
动作熟练得让人心酸——原来所谓“贵族教育”,不过是把普通家庭的日常,坚持做了七百多次。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