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2014年,日本川口发生了一起凶杀案,被害者是一对80岁的老夫妇。 
然而,当真相渐渐浮现出水面时,凶手的真面目令所有人感到震惊。 
原来,杀害老夫妇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17岁的亲外孙。 
这个真实事件后来被改编了电影《母子情劫》,故事的主人公叫小平。 
 
小平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他的父亲有严重的暴力倾向,而母亲却迷恋赌博。 
可以说,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小平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父爱和母爱。 
后来,在小平10岁的时候,母亲和父亲终于离婚了。 
本想着母亲脱离父亲,可以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但是小平没想到,母亲本质上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女人。 
她经常整夜不归,和外面的男人终日厮混,甚至还曾经把小平一个人丢在家里待了一个月之久。 
 
一开始,小平的外公外婆也会帮一下女儿。 
然而,或许是感觉女儿太过无药可救,两位老人再也没有借钱给她。 
这时,母亲就会对小平抱怨,要是父母死了,自己就能有钱了。 
没想到,小平却把这件事当真了。 
有一天,母亲再次让小平去找父母借钱。不出所料,外公外婆严厉拒绝了。 
这时,母亲的那句话再次回响在小平脑海中。 
 
为了母亲,也为了不失去母亲的爱,小平举起厨房的菜刀将外公外婆残忍杀害。 
从这个案件我们可以看出,恋母情结的危害是巨大的。 
那么,恋母情结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又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伤害? 
恋母情结又叫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最早是由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 1856-1939, 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医学家,精神分析的创始人))提出来的。 
 
一开始,恋母情结并不是一个贬义词。 
弗洛伊德认为,3~6岁的阶段可以称为“俄狄浦斯期”。 
在这个阶段,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恋母倾向。 
男孩会嫉妒父亲,渴望替代父亲,而女孩则恰恰相反,她们会嫉妒母亲,渴望替代母亲。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这种心理的出现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问题就在于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度过俄狄浦斯期。 
 
研究表明,倘若父母不及时对孩子的这种心理进行纠正,孩子就会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 
并会对母亲产生不正常的依恋。 
比如,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夫妻关系疏离以及母亲和儿子关系过于亲近等等。 
在上述案例中,小平的家庭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他的父亲家暴,显然没有尽到一个丈夫和父亲应有的责任。 
在年幼的小平眼中,父亲不仅不负责任,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垃圾。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对同性父母的关系就会变得非常疏离,反而会过于依赖异性父母。 
因此,恋母情结也就会越发严重。 
这也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妈宝男总是比妈宝女更加多的原因。 
除此之外,母爱的缺失也容易造成畸形恋母情结的产生。 
虽然小平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但是小平同样没有感受到足够的母爱。 
小平也没能够和母亲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 
 
因此,小平对母爱的渴望到达了极点。 
所以才会把母亲一句不负责任的戏言当了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不过,小平的案例属于比较极端的情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常见的是妈宝男这一类型的男性。 
在这些男性身上总会有一些共同点,他们和母亲的关系非常亲近,几乎从不反抗母亲的要求。 
同时,他们也很难成为一个好丈夫。 
 
心理学教授豪兹尔认为,每个男性的内心或多或少都存在恋母情结。 
但是总体来看,恋母情结带来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的。 
它会对个体和外界建立联系产生非常严重的阻碍,从而导致个体人格的畸形发育。 
同时,他也提出,具有恋母情结的人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成年人,但其实心智的成熟度非常低。 
因此,具有恋母情结的男性也通常不是一个好丈夫。 
我相信,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心智健全的正常人。 
 
那么,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家长们要如何去做呢? 
首先,家长应该注意维护好夫妻关系,这对一个家庭来说至关重要。 
德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师海灵格认为,在一个家庭中,夫妻关系一般都应该具有最高优先权。 
为什么妈宝男总是在亚洲国家中特别常见? 
那是因为,在亚洲国家中,父亲的角色总是缺失的。 
有的父亲除了工作之外对家庭不闻不问,更严重的还有出轨和家暴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和母亲的关系往往是非常紧张的,也是不正常的。 
同时,在亚洲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养育下一代和照顾家庭应该是母亲的责任。 
因此,很多亚洲家庭都处于丧偶式育儿的状态。 
而上文我们已经提到,父亲角色的缺失和夫妻关系的紧张都有可能影响孩子和异性父母的关系,导致恋母情结的产生。 
因此,要想避免这种情况,还是要从改善夫妻关系开始,家长应该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良好的夫妻关系。 
 
比如,母亲应该在儿子面前多夸夸丈夫,而父亲也应该在女儿面前表现出对母亲的爱。 
其次,家长还应该引导孩子多和同性父母接触。 
海灵格还提出,男孩应该归父亲管,而女孩则应该归妈妈。 
因为,在俄狄浦斯期,孩子会对同性父母产生嫉妒心理。 
并渴望替代同性父母,成为异性父母的伴侣。 
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站出来引导,让孩子努力向同性父母靠拢。 
 
使他们意识到,只有变得和同性父母一样优秀,才能得到异性父母的爱。 
最后,母亲一定要注意做好第二次分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和母亲一生要经历两次分离。 
第一次是哺乳期结束的时候,而第二次是心理上的分离。 
很多孩子产生恋母情结,和母亲没做好第二次分离有很大关系。 
第二次分离是指,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终会有独立的一天。 
 
母亲也应该适时地对孩子放手。 
不要对孩子的人生进行过分干预,否则就会让孩子变成一个什么都依赖母亲的巨婴。 
总之,恋母情结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家长们一定要重视起来,早做预防。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