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演员陈好被榆林惊艳了!昔日黄土坡变身“绿富美”

直率天空O · 13 小时前
演员陈好站在高西沟村的苹果园里举着手机拍红果子,镜头里树叶沙沙响,她说“这哪是黄土坡,60年前这里刮起风来,沙子能把人埋半截”——你猜这事儿最让人上心的是啥?
不是明星来了,是村里老支书说的“以前种一亩地收300斤小米,现在套种苹果树,一亩地能收500斤小米加2000斤苹果,卖1万2,顶过去40亩地的收入”。
1.jpeg

这账算下来,才是“黄土变绿洲”最实在的理儿。
为啥央视拉着陈好去高西沟?
你看她简历就明白:中国绿化基金会公益大使,2021年在蚂蚁森林种了500棵梭梭树。
这不是随便找个明星凑数,是挑了个“懂行”的——她知道种树难在哪,也知道树能带来啥。
普通老百姓可能不看《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报告》,但看撒贝宁和陈好逛果园,听陈好说“我种的梭梭树在阿拉善,这里的苹果树能结果子,都是给地球添绿,还给自己添钱”,就懂了“种树不是白费劲,是给自己攒家底”。
这比发一万份宣传册都管用,明星效应就是把“生态保护”从电视里的标语,变成老百姓能摸着的苹果。
再说说高西沟那个“三三制”,林地、草地、耕地各占1/3,听着简单,60年前定这规矩时,村里吵翻了天。
老辈人回忆“1962年,一亩地收100斤粮食都难,有人说‘把地拿去种树,全家喝西北风?’”但当时的支书拍了桌子:“不种树,土都被水冲走,十年后连西北风都喝不上!”现在看,这赌赢了——林地固住了土,64%的森林覆盖率,让每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土从8000吨降到200吨,下雨不发洪水了;草地养了羊,村里现在有2000只羊,一只卖1500块,就是300万收入;耕地种小米,用羊粪当肥料,成了“有机小米”,一斤卖12块,比普通小米贵3倍。
这“三三制”不是拍脑袋分地,是把“怎么活下去”和“怎么活得好”绑在了一起,每棵树、每根草、每粒米,都算着经济账。
榆林全市更狠,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超93%,绿色版图往北推了400公里。
400公里是啥概念?
从榆林开车到延安,走高速也就400公里。
这不是光靠种树,背后有真金白银——2023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9天,游客敢来了,去年全市旅游收入涨了25%;沙地里种的枣树、葡萄,做成深加工产品,卖全国,光红枣加工企业就有80家,带动5万人上班。
2.jpeg

你看,空气好了能吸引游客,沙子固定了能种果树,这些都是能数出来的好处。
要是光喊“治沙光荣”,不给老百姓找赚钱的道儿,谁愿意扛着铁锹在沙地里晒夏天、冻冬天?
现在村里搞研学旅游,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科教展馆一年接待5万人次,学生来参观“土是怎么留住的”,家长跟着来玩,顺便买苹果、小米。
一个学生收50块门票,5万人就是250万;再加上卖农产品,一年2000万产值,村里300户人家,每户能分6万多。
这比出去打工强,年轻人就愿意回来了。
米脂县要新增5条生态旅游路线,预计带动千人就业,一条路线就能让200人有活干,可能是开民宿、当导游、卖特产,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岗位。
清华把高西沟当调研案例,就是想弄明白“生态怎么变成摇钱树”,好让别的村学着干。
不过有个事儿得琢磨:“高西沟模式”能复制吗?
60年才成,现在的村子有这耐心不?
有的地方种树,头三年没收益就砍了改种速生杨,结果土没固住,树也白种。
高西沟能成,是因为它把“短期收益”(小米、羊)和“长期收益”(苹果树长大结果、旅游)绑死了,今年能赚的钱保证饿不着,过几年能赚更多的钱有盼头。
这就跟过日子一样,得有眼前的饭,还得有明天的粮。
最后问一句:60年前高西沟人拿锄头挖树坑时,谁能想到今天靠树能娶媳妇、盖新房?
现在你老家要是也有荒地、沙地,学着种点能赚钱的树,会不会过些年也成“聚宝盆”?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