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反转再反转!武大“性骚扰”事件最终结局太意外

独语 · 2025-10-8 22:02:01
2025年9月20日,武汉大学就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图书馆性骚扰事件”发布正式通报。学校决定撤销对男生肖某瑫的记过处分,维持女生杨某媛的硕士学位,同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这场持续近两年的风波,在司法判决与校方复核后,终于迎来阶段性终局。

事件起源于2023年10月,武汉大学学生杨某媛在图书馆内拍摄视频,指控同校学生肖某瑫存在“性骚扰”行为。视频迅速在网络传播,引发轩然大波。两天后,武汉大学发布通报,认定肖某瑫“存在不雅行为”,给予其记过处分,并取消保研资格。彼时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声讨肖某瑫,其个人信息被曝光,遭受大规模网络暴力。

随着事件发酵,肖某瑫家属公开其患有严重特应性皮炎的病历,指出其行为实为隔着衣物抓痒。医学专家团队对视频进行分析后,也认为更符合“抓痒”特征。2025年7月25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驳回杨某媛的诉讼请求,认定其性骚扰指控不成立。杨某媛不服提起上诉。9月17日,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判决,维持原判。法院明确指出,肖某瑫的行为无性暗示或性挑逗意图,未针对特定对象,不符合性骚扰的法律构成要件。

基于司法终审结果,武汉大学组建由3名校外专家领衔的5人调查复核专家组,调阅91套材料,访谈21人,实地勘验现场。最终,学校决定撤销对肖某瑫的记过处分,强调“充分尊重司法判决”的原则。

与此同时,杨某媛的硕士学位论文也成为舆论焦点。其论文《中印生育行为影响家庭暴力的经济学分析》被指存在虚构法律条文、数据造假等问题。武汉大学组织两轮复核,第一阶段由17位校内专家全面审读,第二阶段由5人专家组重点核查。调查确认,论文所用19万余条原始数据可复现,未发现抄袭、主观造假、篡改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但论文存在百余处不规范问题,包括引用不规范、翻译错误、分析不准确等。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据此决定维持其硕士学位。专家指出,导师郭某飞未严格把关,学院学位分委员会未认真审核,是问题论文得以通过的关键原因。

此次事件暴露出高校管理的多重漏洞。武汉大学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问责:党委学生工作部时任部长李某、两名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某、谢某维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导师郭某飞被暂停研究生招生资格两年;学院副院长刘某青被诫勉;多个单位被责令书面检查。学校同时澄清,“杨某媛论文获评优秀”“肖某瑫因网暴致学业中断”“爷爷去世”“外公成植物人”等均为网络谣言。

这场风波不仅关乎两个学生的命运,更折射出高校在舆情应对、学术把关、学生管理等方面的深层挑战。司法判决为事件划下法律标尺,而高校的制度反思与整改,才刚刚开始。

当网络审判先于法律审判,当情绪洪流淹没事实真相,我们该如何守护程序正义?当一篇问题百出的论文能顺利通过层层审核,我们的学术防线又该如何筑牢?这不仅是武汉大学的课题,更是所有高校必须直面的时代之问。
1.jpeg



2.jpeg



3.jpeg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