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娃小宗”这个陌生的新品牌被推到台前,宗馥莉其实已经把牌亮得很清楚——她不想再受限于“娃哈哈”这个名字背后的复杂股权结构了。但问题是,这一大胆操作,不只是商标的更换,更是一场动了根基的“品牌革命”。经销商没信心,市场不买账,“自立门户”的路,远比她想象得难。
<hr>一纸“通知”点燃风波:宗馥莉为何要“换名”?
9月中旬,一份名为《关于开展2026销售年度经销商沟通工作的通知》在网上流传,宣布娃哈哈将在2026年启用全新品牌“娃小宗”。原因很直接:原品牌“娃哈哈”存在法律风险。因为宗馥莉目前掌控的是与娃哈哈无股权关系的宏胜集团,而“娃哈哈”商标仍属于娃哈哈集团,背后是三方股东共同持有。
宗馥莉虽然继承了父亲宗庆后的股份,拥有娃哈哈29.4%的股权,但仍不是控股股东。最大股东是杭州上城区国资背景的文商旅投资公司(持股46%),而职工持股会占24.6%。在现有结构下,谁都无法单独决定商标使用权。
她曾试图将“娃哈哈”商标转让到自己控股的公司名下,但转让计划被媒体曝光后戛然而止。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娃小宗”。
表面看是为了“合法合规”,实际上更像是与其他股东的一场“博弈”。
<hr>经销商不买账:新品牌没人愿意做
但“换名”不是换个logo这么简单。在娃哈哈的核心渠道——经销商体系中,这几乎是“地震”级的操作。
“99%的经销商都不愿意做‘娃小宗’。”做了20年娃哈哈经销商的陆明直言。他的担忧是:“我打钱进货,你发我一个没人认的新品牌,我卖不掉怎么办?”
这不是空想。宗馥莉早在2016年推出过自己的品牌KellyOne,产品包括气泡水、果汁、茶饮等,最终大多沦为员工福利。淘宝上如今几乎查无此品牌,依然在售的产品,多半已临近或超过保质期。
这次的“娃小宗”,商标注册在她掌控的宏胜饮料集团下,申请时间紧贴商标转让被叫停之后。从战略上,她早有准备,但从渠道和市场反馈看,经销商的信心几乎为零。
不仅如此,娃哈哈内部也开始“失速”。有经销商透露,销售任务被定得不切实际,市场价格混乱、利润下滑,三分之一的经销商“处于崩溃边缘”。
<hr>品牌更名背后的难题:失去的,不只是名字
娃哈哈的核心资产,从来不是厂房、设备或渠道,而是“娃哈哈”三个字背后的品牌力。
根据GYBrand发布的2024年中国品牌价值榜,娃哈哈的品牌价值高达911.87亿元。这不是一个“娃小宗”可以轻松对标的。品牌认知、消费者心智、零售端信任,这些都需要时间和资源去重新搭建。
更现实的是,经销商的流失、库存的滞销、产品难以更新换代,娃哈哈在过去几年本就处于转型焦虑中。很多区域市场的经销商早已“心生退意”,有人干脆退出,有人被动“关户”。
一位做了18年经销商的人说得直白:“不管改娃小宗还是娃小小,关键还是宗馥莉,她对企业有没有清晰规划才是根本。”
<hr>写在最后:品牌换名容易,信任重建太难
宗馥莉这次“换牌”,无疑是想彻底摆脱娃哈哈股权结构的束缚,重新构建一个由她完全掌控的品牌帝国。但现实是,品牌不仅靠商标,更靠时间沉淀、市场认可、渠道信任。
“娃哈哈”三个字,不只是消费者认得的老品牌,更是数千家经销商赖以生存的基础。想要让他们跟着“娃小宗”再搏一把,恐怕不是一纸通知就能做到的。
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宗馥莉准备好了一个新品牌的全部配套了吗?她能给出足够的激励和保障,让经销商留下来一起重新打江山吗?
如果这些问题没有答案,那么,“娃小宗”可能只是一个漂亮的空壳。而“娃哈哈”,则可能在历史的转角处,被尘封在一纸股权纷争之中。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