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没想到,54岁的于和伟,居然能让唐国强和整个娱乐圈集体沉默。不是靠流量,也不是靠脸,更不是靠模仿,而是靠一场关于“伟人”的极限转型。
有人说他是“叔圈顶流”,有人说他蹦迪出圈,还有人觉得他不过是“晚红一把的老戏骨”。
可《伟大的长征》一开机,他抛下所有光环,正面挑战唐国强“神话级演技”,用一场全新的毛主席,狠狠打破了影坛的天花板。
于和伟1964年生在东北一个11口之家,父亲早逝,母亲靠卖地瓜养活兄弟姐妹。家里穷到连学费都成问题,姐姐卖掉给孩子准备的钢琴,只为让他去读书。
他没有名门出身,也没有流量加持,更没有“天生主角脸”。他是被生活推着向前的孩子,从小不敢说想学表演,怕给家里添负担。
直到哥哥姐姐力挺,他才有勇气报考上戏,才有机会站上舞台。
入行十年,跑了无数龙套,蹦迪那年才意外成名。他没有被一夜成名冲昏头脑,也没有为流量妥协,更没有靠丑闻炒作。
他用一部部作品熬出来,从《新三国》的刘备,到《觉醒年代》的陈独秀,再到无数警察、硬汉、革命者,一场场戏里,把人生的苦难和真实都揉进角色的骨血。
很多人都说,演毛主席,最难的不是神似,而是魂像。古月靠“形似”成了叶剑英元帅点名的“教员”,唐国强用“神韵”演成了观众心中的“毛主席”。
一代又一代演员,谁敢轻易碰这个角色?有人说唐国强之后,再没人能演毛主席。可于和伟偏偏不信。
他没有去模仿、没有去硬学湖南话、没有“演得像”,而是闭关半年,反复咀嚼湘江战役后毛泽东从沉痛到觉醒的心理线索。他不是用外形征服观众,而是用共情和信念。
在《伟大的长征》里,于和伟扔掉了“标准答案”,拒绝脸谱化,也拒绝符号化。
他演的不是“神”,而是一个走在泥泞和风雪中的人,是会失败、会动摇、会咬牙、会决断的“毛泽东”。
他让观众第一次觉得,伟大不是天生,而是一次次困境里挣扎出来的结果。
外界的声音从没停过。有人说他“不像”,有人说他“太敢了”,还有人说“唐国强之后,再没人能超越”。
但于和伟没有被质疑击垮,也没有被比较绑架。主旋律作品最怕“高大全”,可他偏要演出“血肉和矛盾”。
剧组采风两万公里,主创团队走遍九省。他耐心钻研每一个细节,琢磨每一句台词,哪怕只有一秒钟的镜头,也要做到“活成别人”。
他在采访里说,“伟人也是人,也会害怕,也会犯错,也会重新站起来。”不是外形像就能演好,不是模仿就能说服观众。
面对镜头,他不再是“叔圈顶流”,而是那个长征路上咬牙坚持的人。曹磊的周恩来、何政军的朱德、王劲松的蒋介石,每一个角色都摆脱了以往的脸谱化。
同行都说,《伟大的长征》是一次对“主旋律天花板”的冲击。不是所有人都敢逆流而上,不是所有人都敢挑战权威,不是所有人都敢用失败和脆弱去演一个“伟人”。
时间会告诉每个人,什么叫“演技的底气”。那个时候他是家里的负担,现在是圈内的“压轴”,将来是不是还会有下一个于和伟,谁也说不准。
他没有被年纪限制,也没有被流量淘汰,更没有被成名困住。他只是让大家看到——演员的天花板,不是模仿谁,也不是复制谁,而是能不能让观众相信“活着的灵魂”。
有人说他是“叔圈奇迹”,有人说他“敢破天荒”,还有人说“54岁还能逆天改命”。
不是所有人都能等来属于自己的高光,不是所有角色都需要“像”,不是所有成功都要靠年轻。
于和伟没有让年龄成为借口,也没有让质疑成为负担,更没有让成功成为终点。
那个时候他蹦迪成名,现在他让全圈沉默。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