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最难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不说。”朱媛媛去世后,辛柏青没有公开说过一句话,只是在社交媒体上把头像换成黑蜡烛。他不发动态,回朋友信息也只发一个蜡烛表情,不接电话,不见老友,哪怕多年好友刘天池、李乃文也找不到他。他把全部时间都留给了女儿和岳父母。他避开镜头和关注,连追思会也没参加,不公开长文,不晒合影,宁愿让自己的悲伤安静地过去,他希望能“把痛自己慢慢消化”。
很多人觉得面对亲人的离世,公开表达心里的痛是正常的。但辛柏青不这样选择,他“只用行动表达哀伤”。复工这一天,10月24日,他没有接受采访,也没有任何仪式,只是走进剧场,带着苏东坡的角色继续工作。导演田沁鑫是他的老搭档,两人五次合作,这一场已经是第六次。田沁鑫没有多问什么,辛柏青也没有多说,大家都知道,辛柏青需要的不是安慰,而是一个能承载所有情感的空间。
辛柏青演绎的不是那个洒脱乐观的苏东坡,而是经历凄苦的苏东坡,被贬三次、丧妻丧子,只能靠写诗度日。辛柏青没有用表演去麻醉自己,而是“把往日的人和故事藏在每一个动作和台词里”。重庆这座城成为他的选择,他没有回到和朱媛媛约定要再游一次的杭州。他愿意走到新的地方重新开始,无需旧地重游,无需同情,他就是用脚步让自己走下去。重庆是山城也是江城,有高坡有急水。苏东坡当年流放日子,就是在这样的地方写下最真的诗。这份对环境的选择,不只是为了表演,更多是在新舞台上,一步步站稳自己的生活。
朱媛媛抗癌五年,几乎没有人知道。她没有跟媒体诉苦,从不在社交平台喊话。她只专注演自己的角色,不让病痛成为家人的负担。朱媛媛是那种把苦闷藏得很深的人,哪怕身体不舒服了,也坚持演完《我的前半生》和《急诊科医生》。她没有把痛转化成流量,不去交换眼泪和掌声,把每一次付出都留在角色里。她离世以后,网友才发现:“她用自己的安静和坚持,把戏种在观众心里了。”
很多上班族其实都能理解这种做法。家里有老人过世,有些痛根本没法讲,有些事只能憋在心里继续生活。退休的老人也常常告诫子女,要把痛留给自己,把日子往前过。朱媛媛和辛柏青,都践行了这个原则。
在剧场复工,没有人催辛柏青,不需要他配合宣传,不需要他出来感谢谁。他只是站在台上,如常地念着台词。现场的观众有不少人默默抹泪,但辛柏青不卖悲情,也不做感人言语。他用角色代替眼泪,每个动作都像是在向亲人告别。他不强迫自己“走出来”,只是继续做演员该做的事。身边的很多人,其实也只能这样,工作不是为了麻木自己,而是维持生活的常态。
田沁鑫拍过很多作品,但这一回“大家都自觉沉默”,没有多余的话,工作就是大家沟通的方式。辛柏青的表现,让所有人看到,有些感情才是在无声中最有分量。不需要高调的纪念和哭喊,只要在自己的节奏里,一步步把生活过下去。
朱媛媛的坚持,很多退休老人都熟悉。她从不把自己当作病人,也不想家人为她难过。她是那种能自己扛的人,也努力让家里人过得安心。这种朴实、隐忍,是最能让人心里扎根的品质。很多网友翻出她的戏,说“角色里的坚强,就是她的真实生活”。
复工不是重振旗鼓的仪式,而是人生的一个接续。“辛柏青的台词不只是为角色,他是在替朱媛媛活着。”他没有刻意让自己走出阴影,也没有刻意找回过去,只是把日子一点点往前过。面对这一切,很多人说这种做法已经足够让人感动。不追求轰动、不制造热点,让没有围观的痛有了一种极高的尊重。谁都有难过的经历,有多少个安静的夜晚,无声的泪水往往更能说明一切。
上班族也经历过,早上照常去打卡,实际心里有困扰和委屈。但别人没有察觉,你也不会表现出来。这种坚强不是装出来的,是用来独自承担的。退休的老人往往懂得最多,失去亲人时,也许只是多走几步,多看几眼照片,再去晒晒太阳,把那些不舍都留在心里。
辛柏青用舞台作为“小小的寄存盒”,把朱媛媛的痕迹留在每一次灯光下。他没有热闹和仪式,没有媒体热议和解读,他只是让自己一点点恢复节奏。观众感动了,而他只是默默说一句,“继续演下去,就是纪念”。
亲人离开以后,没有所谓的归零,更没有什么重生。只是有些事情,自己才知道怎么咬牙坚持下来。看到辛柏青的做法,很多人更容易相信:我们失去的人,真的会永远留在心里,说不出来,也不会忘记。
生活还得往前走,家人还在身边,工作还继续,但那些走过的人和事,在每个人的心里都留下一笔。辛柏青没有强装坚强,也没有示弱,只是用自己的步调慢慢挪着脚步,把逝去的人安放在有光的地方。这种做法,也许是所有经历过告别的人,最真实、最温柔的选择。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