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把没素质当个性?李乃文“傻白甜”人设彻底崩塌,全网恶评如潮

聪慧宇宙W · 昨天 22:53
从镜头前的一个玩笑,到剪彩台上的一场尴尬,李乃文这两种形象的切换,比我们想象的更危险。剪彩那一幕:剪刀卡住、企业老总俯身帮忙、他却笑着做鬼脸、把彩带丢在地上,这段视频被一遍又一遍放大,瞬间把“综艺里的快乐源泉”变成了“没素质”的代名词。说实话,看到那画面,我的第一反应是难过——不是为他,而是为娱乐行业里那道看不见却极其真实的边界感到心疼。
1.jpeg

回头看李乃文走红的路子,其实并不复杂。他有天然的喜感敏感度,会在镜头前拉长人中模仿于和伟,会在紧张时自嘲说“我是这里年纪最大的”,会在游戏里抢麦、张开双臂挡镜头、被泼水后接着说“这水甜”。这些片段都是活生生的人格魅力,是他和观众建立亲密感的密码。尤其是那句“不倚老卖老、不端架子”,让他在综艺里成为了“可以随便喜欢的大叔”。这种可爱的碎片化人格,在短视频时代非常有传播力。
问题在于,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有强烈的“可得性启发”效应:观众看到的多了,就把表演者的典型形象固定化,任何违背这一形象的出现都会导致认知冲突。也就是说,你在综艺里常常做的那些“随性玩笑”,在正式场合里别人不再把它当作人格魅力,反而当作不尊重、不专业的信号。尤其在有仪式感的场合里,公关镜头背后是商业合作和礼节互换,谁都无法接受台上随意的轻慢,因为那牵涉到对方的面子和企业的形象。
2.jpeg

更重要的是,现代舆论放大机制不讲情面。一段短视频,一个放大镜头,就能把“抢功劳”“扔彩带”这样的行为放进框架化解读:不是单一事件,而是“性格标签”。演员的私下性格可以是多面的,但公众记忆常常只保留最刺眼的那个侧面。李乃文在《归队》里把班长汤德远演得有层次很努力,但当观众先入为主地把他和“综艺傻白甜”连起来,代入感就被破坏,作品口碑自然受影响。
面对这样的局面,紧急而务实的修复路径并不复杂,但需要诚意和时间。首先是态度上的正面回应:不是简短的澄清,而是承认在特定场合下行为欠妥,表达对参与方的不便与歉意。其次是行为上的“场合训练”:在接下来的一段公开活动里,刻意展现出与综艺形象不同的细节,比如面向合作方的感谢话语、齐动作礼仪、一两次陷入认真的镜头语言,这些细节比任何说辞都更能重建信任。再者是媒介选择上的策略性隔离:短期内减少把综艺梗带入正式场合的出演,把综艺和商业路程分开包装,让公众有时间重新接纳他在不同角色中的边界感。
3.jpeg

说得具体点,我有个做艺人公关的朋友曾经帮一个男演员做过类似修复。首先让他在一个行业峰会上做了十几分钟的主题发言,讲述创作背后的专业态度和对行业的尊重。其次安排一场不是粉丝向的媒体采访,重点是演技和角色准备过程,镜头里没有段子,只有认真和细节。最后在两三个月内有计划地参加几次带有正式仪式感的公益或品牌活动,每次都在镜头前做出礼貌、感谢、接手帮忙的动作。结果不是立刻翻红,而是公众记忆里慢慢插入了“不只是综艺人”的新信息,口碑回温是渐进的。
不得不承认,艺人如今既要会制造人格符号,也要学会管理场景边界。个性不是没素质的遮羞布,场合感才是职业的底线。未来的趋势可能更偏向于“多场景人格的训练化”——既能在综艺里放飞,也能在正式场合严谨,这是对才华之外的职业素养要求。对李乃文来说,《归队》本身就是一次机会,既然作品已经证明了他的演技,那接下来的选择和每一次公开行为,将决定观众最终记住的是演技还是梗。
4.jpeg

我自己很想看到一个真实又成熟的李乃文,一个能在舞台上笑得放肆,也能在合影时把彩带递回去的人。说白了,公众不拒绝有趣的人,但更尊重会分场合的人。你怎么看李乃文这一连串“翻车”背后的原因?你认为一个综艺形象能否被演员成功切换回“职业形象”?说说你的想法。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