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小李子新片《一战再战》北美首周末夺冠《鬼灭之刃》全球破6亿

快乐星辰q7e · 4 小时前
2240万美元的首周末票房,对普通人来说只是数字,对莱昂纳多却像一把悬在头顶的卷尺——量的是他从“票房灵药”到“回本压力”之间还剩几厘米。
这根尺子另一端绑着1.4亿美元成本。
1.jpeg

好莱坞惯例:全球票房得三倍于成本才算安全线,也就是2.3亿。
片子口碑炸到96%烂番茄,可文艺片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上一次最卖座的《血色将至》北美总票房才4020万,连这回的开画都没跑赢。
数字一摆,喜感瞬间变冷汗。
更扎心的是档期。
10月北美影院进入“后暑期真空”,观众被超级英雄喂到撑,突然端上来一部讲一战老兵返乡的严肃剧情片,像把羽衣甘蓝塞进可乐杯。
院线经理赌的是“小李子”这张脸还能不能拉动30岁以上观众放下遥控器。
结果单场平均观众年龄38岁,比同期《鬼灭之刃》整整大一轮,说明年轻人根本懒得捧场。
说到《鬼灭之刃》,它像隔壁家别人家的孩子,成本只有2000万,全球却冲破6亿,把宫崎骏保持二十年的日本片纪录踩成历史。
北美1.18亿、日本本土2.35亿、海外2.55亿,三条腿走路,稳得吓人。
2.jpeg

更离谱的是第三周末还能砍710万,跌幅不到30%,粉丝二刷三刷像打卡。
制作委员会已经宣布“无限城篇”后还有续作,摆明把剧场版当连续剧拍,观众钱包提前预定。
两边一对比,就能看出两条赛道:一条靠明星+口碑赌成人市场,一条靠IP+情绪价值锁死粉丝。
前者风险高,一旦海外不买账,回本遥遥无期;后者像印钞机,周边、手游、流媒体授权层层剥皮。
小李子的新片想翻身,得指望中国内地10月17日上映能不能复制《奥本海默》的奇迹——那片北美开局不过1800万,靠中国4.5亿票房硬生生抬进全球9亿俱乐部。
可一战题材在国内向来冷淡,预售猫想看人数才7万,连《鬼灭》零头都够不着。
再把镜头拉远,整个秋季档像一盘散沙。
《盖比的娃娃屋》1370万首周,看起来可爱,实则是流媒体同步上映的“式”发行,家长直接在家投屏,娃安静两小时,谁还花60块买票?
《招魂:终章》全球4.35亿,创系列最高,可恐怖片成本低廉,利润早落袋,只剩“最后一部”的噱头在收割情怀。
3.jpeg

乔丹·皮尔监制的《他》更惨,口碑两极,次周直接膝盖斩,说明观众对“社会隐喻+惊吓”已经审美疲劳。
所以,真正焦虑的不是片方,是坐在影厅里的普通人。
票价涨到平均9.5美元,加杯可乐就破20刀,选错电影等于一晚上白干。
成人想看严肃题材,得祈祷同档期别被动画粉丝包场;家长想带娃,得算清流媒体会员费跟影院票价哪个更值;恐怖片爱好者怕JumpScare不够,又怕隐喻太多睡不醒。
每一次掏钱都像,而筹码是下班后仅剩的两小时自由。
于是市场出现诡异平衡:大片不敢随便上,中等成本咬牙赌口碑,小成本IP拼命做续集。
观众越来越像精算师,导演越来越像产品经理,电影被拆成KPI——预告片要在15秒内出现爆炸或泪点,海报必须塞满人脸,连烂番茄分数都提前写在海报上,生怕你多思考一秒。
可也别忘了,96%的新鲜度意味着《一战再战》确实让多数影评人动了情。
有人写:“它把战争的回声拍成了家庭厨房里的争吵,子弹飞回家变成了杯子砸碎。”如果这类片子最终因为回本压力被平台买断、缩在流媒角落,下次再想在大银幕看到成年人的狼狈,可能真得等下一个十年。
所以,10月17日去不去影院,其实不只是帮小李子回本,更像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让市场知道,严肃故事还有活人愿意为它关灯、关手机、坐满两小时。
毕竟,当所有片子都开始计算观众泪点,总得有人用票房告诉老板:人类还长心,还没被算法拆成纯数据。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